摘要:“中国制造已经成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有生动演绎
按理说,出现在进博会上的应该都是进口商。为何今年的不少展台上,挂着显眼的中国品牌?
进博会即将落幕,这是萦绕不少人心头的问题。在食品及农产品展区,面积最大的展位上,显眼地挂着上海国企光明食品集团的标志;而来伊份、蒙牛、晨光等民营企业的品牌也出现在本届进博会的其他展区或展台。难道这些中国品牌都变成了洋品牌?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但如果仔细研究一下这些品牌的展品,就能知道,它们出现在进博会上并不违和——这是“中国制造已经成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生动演绎。
在中华老字号“光明”标志下的展台,由光明食品集团注册在境外的“THE SMART CHAIN全球食品集成分销平台”负责运营。说得通俗一点,这个平台好比国内市场与国外品牌的桥梁,集合众多国外品牌和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所以,展台上所有产品都是100%的进口货,包括俄罗斯牛肉、新西兰羊排、西班牙火腿、阿根廷水产、德国牛奶等,从品牌到生产商都是“洋血统”。
但光明食品集团做的又不是简单的“买手”工作,而是帮助这些品牌更好地对接中国需求。以牛肉、羊排等肉制品为例,“THE SMART CHAIN”根据中国的烹饪习惯,向海外品牌提出重新包装、分割和标签的建议,让这些进口产品能更适合“中国胃”。同时,“THE SMART CHAIN”将国内的消费新趋势和新需求传递给更多国外的生产商,推动它们积极进入中国市场。
来伊份旗下的亚米也是进博会上的热门展台,主打进口零食。不过,“亚米”不是土生土长的“洋品牌”,而是来伊份为了方便与境外生产企业对接合作,而在境外注册的子品牌。这样,境外生产企业变成了亚米的供应商。所以,翻看亚米零食的产品说明,会发现虽然是中文标签,但生产商全部为韩国、马来西亚、泰国、意大利等国家,产品编码也均按当地规定标注。
两家的工作人员都表示,他们虽然挂着“参展商”的证件,可也承担着“专业观众”的职责。在轮班期间,他们会见缝插针去其他展区、展商处兜兜逛逛,“因为我们仍在寻找更多的海外合作伙伴,推动更多的海外产品进入中国。”可见,进博会现场的中国品牌其实是全球供应链中的中国力量。
当中国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时,中国为世界提供的不仅有进博会这样如约而至的国际展会,更有一批主动“走出去”的中国企业——与过去不同,如今“走出去”的侧重点,是寻找那些能够满足中国市场需求的海外伙伴,帮助他们进入中国市场并分享中国市场。
另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是,在进博会的海外展商展台上,也有不少100%“中国制造”,甚至有展商将它们作为“新品首发”。
美国参展商亿滋国际推出的一款炭黑色无糖口香糖是其中之一,从原材料到加工到包装,均在中国完成,并在本届进博会上实现全球首发。工作人员解释说,这是亿滋参加第二届进博会后的成果,当得起“首发”的重任:去年,亿滋在展台上展示了一款日本生产的炭黑色口香糖,很受参观者关注。受此启发,亿滋对中国市场进行了调研,最终决定为中国市场引入一条炭黑色口香糖生产线。原本需要进口的产品实现本土化生产后,品牌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和物流成本,而中国消费者也能获得性价比更高的产品,可谓一举多得。
因此,很多海外参展商认为,即便是100%的“中国制造”,也有出现在进博会展台上的资格——它们是进博会溢出效应的生动体现,既让海外品牌找到了中国市场的新需求,又助力海外品牌在全球构建更加合理、更加经济的生产体系。
在本届进博会开幕式上,一句“让中国市场成为世界的市场、共享的市场、大家的市场,为国际社会注入更多正能量”给来自全球各地的参展企业留下深刻印象。而在进博会现场,那些看似意外的“中国品牌”和“中国制造”恰恰成为这句话的注解。
不论在会场内还是会场外,中国和中国企业都展示了开放、合作、团结、共赢的信念,推动内外市场联通、要素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