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何佳伟在牛舍里作业。王宁刚摄
图②:李光旭(右)与搭档评论化验样品。本报记者 方圆摄
图③:奚丽丽正在电商直播。本报记者 方圆摄
底图:航拍北大荒发祥地兴凯湖穆棱河郊野风景。公民视觉
黑龙江垦区地处小兴安岭南麓、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区域。70多年前,依照党中央“关于树立稳固的东北依据地”的重要指示,一批解放军来到这儿,拉动了“榜首把犁”,荒漠从此不再熟睡。20世纪50年代以来,14万转业复员官兵、10万大专院校结业生、20万内地支边青年、54万城市常识青年来到北大荒,投身展开建造。
旧日“北大荒”,今朝大粮仓。历经几十年的开发建造,这儿从“莽莽荒漠”到“我国饭碗”,成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粮食战略后备基地和国家级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4400多万亩犁地每年粮食产能超400亿斤,累计为国家供给商品粮超6000亿斤,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援助国家建造作出了重大贡献。
年代更迭,新一代年轻人斗争在这片黑土地上。他们傍边,有的是祖祖辈辈在此的“垦三代”,有的是受北大荒精力鼓舞、景仰来到这儿的“新北大荒人”。
这片热土,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年轻人在此扎根,追逐愿望。
北大荒精力历久弥新:
“谁说种田留不住年轻人?咱们团队平均年龄只要32岁”
乌黑、健壮,出世于1995年的李光旭,看起来比同龄人老成一些。
“总在田间地头,晒黑的。”李光旭笑着说。2017年大学结业后,他挑选回到家园,成为北大荒建三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一名科研作业者。
李光旭算是个“垦三代”。1951年,李光旭的爷爷李发章来到北大荒。那时,北大荒一片荒芜,人们住在用木桩和草席搭起来的马架子里,冬天严寒无比,早上起来帽子和被子上悉数结冰,种田靠人拉犁,出产和日子都十分艰苦。
“每次听到这些故事,我心里都很受牵动。期望能将学到的先进技能运用到家园这片黑土地上,为农业现代化展开作出贡献,也能改进乡亲们的日子条件。这一切都坚决了我扎根北大荒的决计。”李光旭说。
从小和爷爷长大的李光旭,养成了吃苦耐劳的质量。现在,76岁的爷爷早已不再务农,却对李光旭的挑选十分认可。“爷爷每逢看到无人机作业、大马力收割机这些新技能配备,都会慨叹农业的前进。我能回来建造家园,他特别快乐。”李光旭说。
“小时候觉得北大荒仅仅个种田的当地,作业后才发现这儿有先进的农业技能,对年轻人来说,这儿是一个巨大的舞台。”上一年,团队新入职两位1997年出世的大学生,李光旭不再是最小的成员。“谁说种田留不住年轻人?咱们团队平均年龄只要32岁,整个团队充溢奋发向上与期望。”
新农垦人奚丽丽10年前才榜首次踏上北大荒这片土地。2010年,她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结业,作为当年的全省优异结业生,有大企业向她宣布约请,可这个哈尔滨姑娘却独独钟情北大荒。
“刚入校时,我在校史馆观赏,看到北大荒开发建造的艰苦进程,其时就被这奇观般的改变震慑了。在校期间,我一向被北大荒精力鼓舞着,所以结业时,我专注只想到北大荒去。”奚丽丽回想道。
共青农场方位偏僻,与省会哈尔滨相距500公里,到最近的城市鹤岗也有1小时车程。女儿要单独离家,母亲万分不舍。奚丽丽软磨硬泡,一遍遍叙述北大荒的前史故事和自己的北大荒情结,总算说服了家人。2010年7月,她来到向往已久的全国青年自愿开荒榜首场——共青农场。
一开始,从小日子在城里的奚丽丽很不习惯。广阔的黑土地和现代化大农机令人兴奋,可难题也摆在眼前:英语专业的她不明白农业技能,连农作物都不会辨认。为了赶快融入,她向书本学、向身旁的搭档学;看不明白地号图,她就骑着电动摩托遛地号、了解地况。现在的奚丽丽任共青农场哈尔滨庄管理区书记,说起农业出产,已头头是道。
10年时刻,作为北大荒青年讲师团的一名讲师,奚丽丽一直在坚持一件事:宣讲北大荒精力。“一开始是做场史解说员,以背诵为主,这些年我对北大荒精力的了解越来越深,北大荒精力现已根植于我的心中。现在,我逢人就想共享心得、叙述前史。这儿的故事,如同现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奚丽丽笑着说。
立异科技服务大众:
“实实在在帮到咱们,我感到一切都是值得的”
“孙大哥,本年行情还行吧?”
“7头牛全卖上好价,钱款现已到账了!小何,要不是那次你帮我过难关,我肯定是亏大本,我都不知该咋感谢你好了……”
何佳伟是二九一农场畜牧兽医总站技能员。电话那头是农场养殖户孙汉宝。
上一年年头,孙汉宝家的肉牛呈现了腹泻症状。“清晨4点,他来电话,我一听就知道状况十分严峻,马上赶到他家问诊医治。忙活一周,25头牛总算是悉数治好了。”何佳伟说。
出世在二九一农场的何佳伟,对畜牧业并不生疏。“小时候父亲和邻居们都养牛,可因为缺少先进技能,常常遇到牛难产逝世的状况。从那时起我就想,要是能进步科技水平、把牛养好,就能让咱们日子条件更好了。”抱着这样的想法,何佳伟在高考时挑选了黑龙江畜牧兽医职业学院。
2011年,何佳伟回到二九一农场做技能员,虽然做好了思想准备,可仍是有一些出人意料。“我家也养牛,可爸爸妈妈为了让我专注读书,从不让我进牛舍半步。刚参加作业时,我整天累得双眼通红,那时候也不坚定过,假如去大企业,作业环境好不说,薪酬也是农场的几倍。”何佳伟回想道。
一次到养殖户家问诊的阅历,让这个年轻人完全下了决计扎根这儿。养殖户叫张明凡,年逾七旬,老伴逝世了,孩子还在上学,腿上有残疾,以养牛为生。当晚9点,张明凡发现母牛胎位不正,有难产痕迹,心急如焚之下找到何佳伟。顶风冒雪赶到牛舍,何佳伟运用最新技能进行剖腹产手术,总算保住了母牛和牛犊。整晚繁忙,一抬头,发现天已大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