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难了!民国时的压岁钱不仅会被父母没收,还可能被兄弟姐妹私吞

2021-02-08 08:50:06 作者: 太难了!民国

大众日报记者 禹亚宁

日前《法治日报》一篇《小孩子的压岁钱,算谁的?》从法令的视点剖析了压岁钱究竟归谁、由谁分配等问题。商量接收来唠唠压岁钱的论题!

这几年,年轻人的新年总是特别难熬!

不光要被三姑六婆催婚,还要被一群熊孩子催红包!

小时分被爸爸妈妈“存”起来了的压岁钱零头都没见着,

就轮到了自己掏腰包!

心灵饱尝按部就班也就够了,钱包也被蹂躏,

心如刀绞,有苦难言,

只能感叹一句,我太难了!

此刻,不由要问谁发明晰压岁钱,给我站出来!

说起来,压岁钱的风俗源源不绝,当然开始的压岁钱还不是真的“钱”!

压岁钱起源于汉代“厌胜钱”,一种专门用于佩带观赏的钱币状避邪品。

唐代宫殿里,春日散钱之风盛行。

宋元今后,新年给孩子“压岁钱”已成为风俗。

明清时期,“以彩绳穿钱编为龙形,谓之压岁钱”。

不过,到了民国,压岁钱根本和商量很相像了。压岁钱的祈福与装修意味变得更弱,作为钱银自身的抄写凸显,发压岁钱已然成为了新年时分的重头戏。

民国的小朋友要得到压岁钱,比现在难得多!

刘炎臣在1945年出书的《天津年俗》中记载了当年天津的一首童谣:“一到新年,小孩拜年,趴下磕头,站起要钱。”形象地描绘了孩子向外人讨取“压岁钱”的进程:先磕头,再从老一辈手中接过用红纸包好的“压岁钱”。

生于1903年的梁实秋在《新年》中,回想小时分“压岁钱不是白拿,要叩头如捣蒜。大厅上供着先人的印象,老一辈点拨曰:“这是你的曾祖父,曾祖母,高祖父,高祖母……”特产都是岸然道貌微露慈祥,我尚不能领会慎终追远的含义。”

用“捣蒜”般磕头来换钱,那时分的小孩子们真不容易。

当然,得到压岁钱还没来得及快乐,家长们就盯上了。

上世纪20年代的《红杂志》刊载了小孩拿到压岁钱的榜首件事:到家里“先把怀中所得的压岁钱大包小包一包一包拿出來数数,一共有一千左右白铜钱,十三四角小洋,两块大洋”。

这些钱可磕了不少头,是用“‘脚步’和‘额角’去换来的”。可是也总是免不了被收去的命运:“谁知我一拿出來,我妈厚道不客气一古脑儿收受去了。嘴里还道:‘好妮子,乖点。娘替你积受起來做新衣裳。’这一下,我恨极了。”

风高浪急一代一代的爸爸妈妈都是联接的!

更有甚者,压岁钱不只有或许被爸爸妈妈没收,还有或许被兄弟姐妹“私吞”!

1924年2月2日,梁启超给大女儿梁思顺的异常——《与顺儿书》中道: “我给的压岁钱,也有你一份,可是本分交给你弟弟妹妹们。他们说安排一个会,一起替你保管,不知他们怎样替你保管法,你回来再和他们算账罢!”

没想到吧,还有这种操作!

最最无法的事,想念压岁钱的不止爸爸妈妈和兄弟姐妹,为了下一代,其时的媒体也操碎了心。

闻名的民国报纸《申报》就刊载过《新年赐钱小儿宜改进》《改进新年儿童赠品之商讨》《改进压岁钱之商讨》《谈谈压岁钱》《压岁钱与玩具》《废止压岁钱 改送儿童礼物》等一众文章,粗心都是压岁钱极易让儿童养成不良之习气,如赌博、攀比、买不健康零食等,提出储蓄和捐献。

这下,爸爸妈妈更有了“没收”压岁钱的理由!

让压岁钱更有含义,民国的小朋友也很有醒悟。1948年《申报》就报导了一对儿兄妹将“亲朋处收到的压岁钱”,送到《申报》馆“捐给‘读者助学金’,救助救助清寒的青年。”

其实,每年刚发完压岁钱的我,便是一名“清寒的青年啊”!

无论如何,压岁钱代表着老一辈对后辈的夸姣祝愿,是老一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祥。

2021新年快到了,这儿祝我们年年压“岁”,岁岁增财!

参考资料:

苏有全《论民国时期的压岁钱风俗及其改进》【J】安阳工学院学报 二零一八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