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士兵拿命攒下的军饷,一般都放在哪儿?如果不幸战死谁来领?

2020-07-25 12:11:56 作者: 古代士兵拿命

如今,基本上每个国家的士兵,基本都能够获得一定的津贴,通常来说,服役的军士衣食住行都有提供,自然没有消费的地方,那么他们领取的钱,自然就是打在银行的账户上,这样引发了一个比较有意思的问题。

古代的白刃战,显然更加激烈,士兵们每天过的都是脑袋挂裤头的日子,以此才能换来更多的赏赐,他们拼命攒下来的军饷,一般都放在哪里呢?

首先,这得分时代,在秦汉期间,实行征兵制,此时的士兵,受到朝廷征召,是没有军饷的,更有甚者甚至要自带干粮,国家只提供武器,相比之下,有人要问,这还有啥当兵的必要?实际上它能够免除一家的徭役赋税,而不打仗的时候,士兵也能回家种地,还是比较清闲的,至于发军饷的募兵制,则出现在三国,宋明期间,募兵制的接收的兵员,是职业化军人,消费自然由朝廷报销,军饷也是统一拨付,但是也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曹操才需要屯田,北宋吃军饷的人,到宋仁宗期间达到惊人的80万:“积兵之多,仰天子之衣食,五代而上,上至秦汉,无有也。”

各个朝代的军饷也是有多有少,国力强盛的自然多点,战乱年代,比如三国,能管你一顿饱饭就已经很客气了,就拿宋朝来说,宋军基层官兵工资分为五档,最低300钱,最高1000钱,宋朝的经济体制下,已经抵得上一两2钱银子,宋朝一个普通老百姓,一个月收入才在2两左右,军队还免费提供吃喝,也就不难理解很多人会去当兵了。

至于存钱的地方,也总是有的,唐代《李卫公兵法》记载,唐军每人都会有一个“随军被袋”,用来存放“衣服物数,并衣资、弓箭、鞍辔器杖”,每当士兵出征的时候,他可以将衣物和军饷存在钱袋中,让官府保管:“并令具题本军、营州、县、府、卫及己姓名”,如果丢失,甚至可以赔偿,当然,如果“其衣资不上文历,纵使遗失,官不为理。”完善的储备制度,也有利于人心的安抚。

和不少人想象得不同的是,自汉代以来,那些守卫偏远边关的将士,因为地理不方便,也是能带着老小同行的,详细可以看见晁错的《守边劝农疏》,“然令远方之卒守塞,一岁而更,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备之。”

这个政策可谓是一举多得,不但能够安抚士兵,其家属也能在边境地区从事生产耕种,有利于稳定该地区的根基。而军饷,自然也是交给了老小的手中。

而不少驻扎在城市的部队,也是很清闲,不一定要待在军营当中,只要每天按时去报道就可以,这在古代称之为“点卯”,比如《水浒传》的林冲和徐宁,身为禁军教头,每天都能回家,而后来出现钱庄之后,也有士兵将这里作为的军饷的存放地,清朝期间,就有大批湘军,将钱财存进商人胡雪岩的钱庄。

那么士兵如果不幸战死,他们的遗产谁领取呢?一般来说,如果亲人不在身边,则是由远方的同乡和战友捎给,朝廷也会补偿一笔可观的丧葬费。

此外,当地的里长村长,也有责任和义务,监督这笔款项完完整整的发到士兵的家属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