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代表委员 | 王贻芳:科研不能“虚胖”,建议对基础研究试点稳定支持

2021-03-09 21:51:18 作者: 走近代表委员

交汇点讯 “一个好大学的基本标准是基础科学要好,‘数理化天地生’要好。”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贻芳再次呼吁加强基础研究,他提出要关注基础研究不同领域的需求,开展对基础研究稳定支持的试点。

在“十三五”期间,王贻芳所在的高能所完成了散裂中子源、“慧眼”卫星等重大科学装置建设。“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中列出了22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能所也承担了其中的两项任务:“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和“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还将参与另外两项任务:“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和“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除此之外,王贻芳的团队还在开展江门中微子实验建设、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预研等重大科学任务,其中,江门中微子实验建设的绝大部分部件还是在江苏完成,目前,实验站的隧道建设基本完成,预计后年建成投入使用。

“十四五”任务重大、光荣而艰巨,但王贻芳也清醒地看到,我国科技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从整体上看,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相当差距,特别是在成果的质量和国际影响方面,“在基础研究和‘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方面,我们还需要取得更大成绩。”

王贻芳表示,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之源,关乎我国源头创新能力和国际科技竞争力。基础研究不仅仅是发论文,更重要的是核心创新能力建设,特别是先进仪器设备核心技术的掌握。只有掌握了先进技术,拥有别人没有的设备,而不是大家都能买到的设备,才有可能做出别人做不到的新发现,这在物理、天文等“硬科学”研究方面尤其如此,而核心能力和关键技术的掌握不仅带来重大成果还会产生积极的溢出效益,在技术发展与转移转化、企业创新能力与文化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都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王贻芳表示,在基础研究中也要关注不同领域的特殊需求。“数理化天地生”各有其完全不同的研究方式、方法、特点及设备,应当关注各领域发展中的特殊需求,解决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平衡各领域投入,争取全面均衡发展。

未来我国如何才有更多“硬科技”成果?王贻芳认为,科研不能“虚胖”,要克服基础研究“短平快”等问题,“这跟我们基础研究支持不足、科技管理体系中缺乏稳定支持有关,大家都要竞争有限的经费与项目,必须在短周期内完成任务,使得需要长周期的研究与积累、有风险的重大疑难问题、不太出彩的基础性研究较难开展。”王贻芳表示,项目竞争体制下,经费由科学家直接向国家申请,科学家所在单位只有保障的义务,对项目或方向选择也就没有相应的资源和权责。

王贻芳建议,对基础科学进行更稳定的支持,有关部门可选择基础较好的研究所开展稳定支持试点,“稳定支持是为了充分发挥科学家的作用,聚焦重大问题、需要长期积累的研究方向和关键技术以及基础材料/元器件/软件/数据库等。其核心是政府管理部门放权,将决定权交给科学家,交给科研单位,交给领域内的科学家共同体,因为他们最了解自己领域的发展情况,也拥有最权威的专家,领域发展的好坏跟他们的核心利益有关,稳定支持的对象应该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研究单位,让法人通过自己掌握的资源,负起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对自己的研究领域守土有责,开展核心能力建设,完成国家赋予的长期和重大任务。”

交汇点记者 杨频萍/文 肖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