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价值论、性价比、收获感、拆书稿等等到底有没有带给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满足感,我只感到我自阅读以来,“贤者时间”的那个问题从没饶过我,“我究竟图什么”——与阅读欢愉过后,我空虚到倦怠。
这样的阅读每多一次,都是一次折磨,就像一夜情之后的厌恶!
“为什么卡夫卡那么难读”、“为什么毛姆的小说总有八卦的味道”、“捷克式的幽默是什么?”就这简单的三个问题让我这个已经读过《变形记》、《城堡》、《月亮与六便士》、《贞洁》、《好兵帅克》的人懵逼,那种感觉就像是最近被许知远吐槽的张大大一样:
“如果亚里士多德走进柏拉图的房间,说出那句‘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那么请问张大大这个屋里,一共有几个人?”
张大大一脸懵逼,尴尬地说了“三个人”。
还记得张大大的那个表情吗?没错,这就是每一个阅读者“贤者时间”的表情:只知道这本书讲的是啥、却不知道这本书好在哪里!
请问,我们究竟图什么?
04.装聋作哑是最好的心理咨询师
记得有这样一个笑话:两个人在森林中遇到熊,一人连忙换上跑鞋,另一个人说,怎么你还能跑过熊?那人回答说,我只要跑过你就行了。
“只要跑过你就行”这或许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所图,阅读也罢、工作也罢,我们拼命孤独地拯救自己,只为不跑输身边的TA。
成功不是绝对的,成功是比较出来的。这是《推销员之死》中最扎心的结局:老推销员死了,他一生追求成功,甚至希望儿子继续为他的光辉事业奋斗,可是讽刺的是在他死后,他们家才过上了无债一身轻的日子。
而这是1949的故事。
今天呢,2021年了,多元化的时代下我们却已经很难找到这样的穷人故事了。为什么呢?因为穷人的故事不代表成功学,我们在“跑赢身边的人”,我们不喜欢负面的东西,因为那不能给我们带来成功的希望。
甚至身边的爱人听到负面情绪的时候,都会说“大家都挺忙的,不要内耗了好嘛?完全是浪费时间”,负面情绪不利于竞争、我们必须孤独地冷酷着、孤独地做小小的我。
也就是在这样的心情下,我没想着图什么,就想找一个“哑巴”聊聊天,说说我的孤独。而这个“哑巴”就是书。
诚如《心是孤独的猎手》中的那些找哑巴吐露心声的人一样,每天详聊的话题都不同。
有的鸡毛蒜皮:今天和谁发生争执了?为什么不能和儿女和谐相处呢?如果今年我搞一个演讲,人们会不会听呢?
有的就有理念多了:如何生活?如何实现自己的理念?行动计划是什么样的?
每一个人都想找哑巴说,因为其他人没空搭理他们,他们就想唠嗑,偶尔吃一吃哑巴端出来的酒和小吃。
最可怜的是一个叫做米克的小姑娘,她每天要上学、照顾弟妹,她很忙,这是她生活的“外屋”;她有自己的梦想,弹钢琴、写首歌,这是她生活的“内屋”。
原本生活的“外屋”不干扰“内屋”,她就还能应付。可是心酸的是,米克家里发生了变故,欠房贷、欠别人的钱,她不得不出去996、007的打工,再也没时间管“内屋”。
直到有一天,米克发现即便拼命在墙上画几朵花、几片叶子也没办法留住“内屋”,她的世界彻底坍塌了。
我们像不像小姑娘米克?
我们要买房子、要努力晋升、要结婚生子,而这每一项都要在30岁前完成,我们是每一个进入倒计时的米克,我们跑赢身边的人,却习惯了内心的坍塌,仿佛我们的自我从没拥有过。
因此每一个“贤者时间”才发觉心里有个大窟窿。
05.最爱自己的时刻是背对世界的时刻
我固然承认,每一个人都需要生活的外屋和内屋,一味追求自我,活都活不下去,还怎么谈内屋和外屋呢?
我当然也不指望这样的一篇文章就让你从此的阅读都是无目的与“哑巴”唠嗑,我也做不到。
诚如,米克小小的内心怎么抗拒外界的巨大变化呢?周围的吵杂怎么可能因为我们一个人想偷会懒就关上呢?
那么我们可不可以利用2/8法则,让自己偶尔背对世界,以对抗接下来一段时间内的生活不易呢?
有一位俄罗斯作家叫索尔仁尼琴,他说“除了知情权以外,人也应该拥有不知情权,后者的价值要大得多”。
我时常认为,每一个人都是智慧的,而为什么绝大多数人都会犯错直到生命结束的那一天去遗憾和后悔呢?
正是因为外界的吵杂、压力总是唤醒每个人的欲望,欲望压过了智慧,人们就会选择容易的事情,而不是正确的事情,从而落得遗憾而终。
想想那个幸福的62岁男人吧。
《背对世界》里的海因里希27年前英姿勃发,和自己的情人在酒店里享受着温馨的时刻;27年后的他步入暮年,没什么好衣服穿了,肚子也发福了,四五年都没性生活了。而他的情人呢,带他去买了衣服,跟他上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