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海跃模具有限公司抗疫纪实
多彩贵州网经济服务事业部专题报道组
春节,是中国人最隆重、最重视,也是最热闹纷呈的传统节日。可是庚子年的春节,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家家户户闭门不出,清冷寡淡弥漫在贵州乃至中国的大街小巷。
“请问是海跃的陈总吗?您好!我是省工信厅工作人员,厅里召开紧急会议,请您立即到省工信厅4楼会议室参会。”2020年1月31日晚9点多,贵州海跃模具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立表正独自坐在办公室,无聊地刷着手机,突然接到贵州省工信厅的电话,陈立表也没来得及多问,带着满肚子的疑惑,立即乘车便往省工信厅赶。
刚走进省工信厅会议室,陈立表目光扫视一圈,发现一个个熟悉的面孔都已落座,心里正在犯嘀咕:“这阵仗,到底是要做啥呀?”
“实在抱歉,事出紧急,所以连夜召集大家开会。”就在这一时候,时任贵州省工信厅厅长何刚的一句话,打破了原本固化般的会议室。并随手从文件袋里取出两个医用护目镜样品,递给陈立表。“你看这样的模具你们能生产吗?”
随即,何刚表明了会议的目的,贵州全省范围内防疫物资纷纷亮起红灯,省委省政府要求,省工信厅牵头组织省内相关企业转产生产防疫物资。作为省内较大规模专注从事模具生产之一的海跃的任务是:贵州首套医用护目镜模具的研制任务。然而,除了几个护目镜样品,没有图纸,没有数据,而且只有10天时间。
“时间太紧了!我们全力以赴!”陈立表虽然在模具生产行业打拼了多年,但对医疗器械十分陌生,相对于其他模具,护目镜属于异形,曲面多,数据复杂,难度大。即便在平常时候,从一无所有到生产出模具,需要经过建模、备料、分形、粗加工、热处理、精加工、打电火花、装配、抛光、试模等十多个大工序,细小工序更是数不胜数,至少也需要35天,而此时因为疫情,除了既没有图纸又没有数据,还面临着原材料短缺和人工复产等难题。
从省工信厅会议室出来,陈立表一边乘车往公司赶,一边马不停蹄地打电话召集公司核心技术人员。13名工人立即应允赶回厂里,陈立表当即成立医用护目镜模具研发项目小组,并嘱咐大家,厂里所有的模架要立马腾出来,所有的物资先用于该项目。
“陈总,我明天一早就回去。”1月31日晚上,家住贵安新区的海跃模具制模师于强吕正一家围坐火炉旁看电视,他接到陈立表的电话时,已经快11点了,挂了电话,他简单告知妻儿事由后,于次日一早就赶回贵阳。
2月1日一早,于强吕刚走进厂房大门,看见陈立表和厂长龙本茂、模具设计师敖建松三人正手拿医用护目镜样品,眉头紧锁地讨论着,因为此前从未做过这东西,根本不知从何下手。
“模具要根据材质确定钢材的品类和规格,老于,你快来看看,这个要什么钢材。”看到于强吕进来,陈立表立马招呼他加入。“看样品的材质,这个模具应该要用S136钢材,可我们日常生产几乎用不着这个材料,不知道库房里有没有。”经过反复核查,于强吕跑到库房翻找,终于角落找到了库房里仅有的且满是灰一块S136钢材。
解决了材料的问题,可模具的数据仍然没有,只得依靠厂里唯一的设计师敖建松。“从业近24年,做过很多模具,却没做过这东西。”敖建松拿着两个样品研究了许久,依然毫无头绪,这时,他突然想起了自己多年前的同事。
敖建松年轻时曾在广东的模具厂务工,学习模具设计,虽然不曾接触过医用护目镜模具设计,但是,他曾在其他厂见过生产过程。“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吗?”敖建松立即联系以前的同事,向他们请教护目镜模具的设计技术,又结合自己的多年前的记忆和经验,照着样品开模,这才拿到了一些基础数据。
2月初,冬将尽,春未来,乍暖还寒。细密如织的雨丝,洒满贵阳的大边缘,寂静的小巷里,海跃模具的厂房中,橘黄色的绒光夹杂着机器的轰鸣声,给人以温暖、以希望。
海跃模具医用护目镜项目小组兵分三队,实行人休机器不停的“三班倒”工作制。“可以了!我们做出来了!”2月9日凌晨3时,随着于强吕在厂房门口的一声大喊,第一套医用护目镜模具研发成功,首战告捷,大大提升了大家的信心。
从睡梦中惊醒的陈立表顾不上其他,立即掏出手机联系生产厂家,连夜将模具送到生产车间塑胶试模。
在试模现场聚集了很多人,所有人都屏气凝神,看着胶液缓缓注入模具,胜利在望,大家随时准备欢呼,可就在这时,意外还是发生了。
“护目镜的滑块尺寸有误,导致分形面跑胶,合不拢。”回忆起当时的情形,陈立表仍记忆犹新,但他根本来不及多想,立即带着模具往厂里赶。研发团队的队员们还来不及休息,再次投入到工作中,大家分工明确,2小时就排除故障,将新的滑块做了出来。
2月9日上午8点30分,研发团队再次聚集在试模现场,胶液再次被注入模具中,胶液成功合拢,一个完整的护目镜出现在大家眼前,现场响起雷鸣般掌声,“我们成功啦!”
首套医用护目镜模具研制成功之后,海跃项目团队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乘胜追击,相继研发了两个品种的医用护目镜,并生产了8套模具,当即交给生产厂家,使得贵州医用护目镜实现量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