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春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和广泛好评。节目仅播出《尚书》《天工开物》两期,全网热搜就有近60个,视频播放量超过2.5亿,节目相关话题阅读量超11亿。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国家图书馆理事会理事长韩永进建议,建设文化强国要重视发挥文献典籍的作用,让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全国人大代表、农工党中央画院副院长何学彬,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国美协名誉主席冯远,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盛小云等纷纷为节目点赞。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图书馆理事会理事长韩永进
在接受中国网记者采访时,韩永进表示自己今年重点关注的内容就是“文化的力量”。“今年大年初一,电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讲了《尚书》,激起不少人对中国传统古典文献的热情。这实际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比如有一句吉祥话‘五福临门’,那么最早的‘五福’是哪五福?这就是《尚书》里提出来的‘向用五福’,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DNA,是一脉相承的。”
韩永进认为,典籍镌刻着中国之精神,民族之灵魂,是破解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绵延发展的精神密码,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不仅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树立文化自信的动力源泉。
目前,《典籍里的中国》仅播出两期,但无论是《尚书》中伏生倾尽一生护《书》、讲《书》、传《书》,还是《天工开物》里宋应星与袁隆平实现跨越三百多年的“握手”,都以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让千百年来的思想与智慧直抵人心。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国美协名誉主席冯远强调,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沉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其本身就拥有非常迷人的魅力。今年春节期间,多档文化节目“出圈”,如央视综合频道推出的《典籍里的中国》等节目都备受关注,这些节目都是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中的新面貌,拥有极强的感染力和生命力。
全国人大代表、农工党中央画院副院长何学彬认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牛年大年初一这一举国欢庆的重要时刻,推出《典籍里的中国》,传递了一个重要信号,就是国家层面将更加重视国学经典,要大力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
在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馆长陈红彦看来,《典籍里的中国》对于探索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和渠道无疑是有益尝试。“让今天的年轻人将优秀典籍中的优秀文化接过来、传下去,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郭长刚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郭长刚坦言,从《典籍里的中国》学到了很多。他表示,应该给央视这档节目点个赞。这样制作精良的节目对我们的民族、社会,对包括青少年在内的人们的心灵、人格的健康发展都是有好处的。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安来顺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安来顺认为,《典籍里的中国》是非常成功的案例。在这个技术和信息传播日新月异的时代,孩子们接触到的文化是多元的,主流和非主流并存交织在一起,且接收的渠道也多种多样。要让孩子们接受、热爱、传承中华传统文化,首先自己的产品就要对孩子们有吸引力,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这样的内容才能在孩子的心中扎下根。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在接受总台记者专访时表示,近年来,《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等节目热播,带动了全国人民、尤其是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文博、考古等领域的关注,大大促进了博物馆行业的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盛小云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盛小云认为,传统文化不是高高在上的,找到正确的思路和方法,优秀传统文化就会更好地走近大众、走近青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经典咏流传》,这些栏目都非常受老百姓的欢迎,而且吸引了大批青年观众。我觉得这就是让我们传统文化走近了人民、走近了百姓。你一定要把(传统文化)包装之后、策划之后推到广大人民群众面前。可能你看一部《尚书》,你会看不懂,看了文言文觉得枯燥乏味。如果说像《典籍里的中国》这样地去导赏、导读,那就完全不一样了,就把我们传统文化、传统遗产通俗化了。”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统筹规划部主任吕逸涛说,近年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深入挖掘文化宝库,充分利用新技术,积极吸收年轻人潮流文化和创意文化的经验,系统立体地展现中华优秀文化的内涵和魅力。以《典籍里的中国》《经典咏流传》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品牌节目,以其仪式感、厚重感和创新性受到观众喜爱,成为现象级文化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