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成本也是竞争力。一家化肥生产企业找上门来求助。曹鹏带着平均年龄20多岁的团队,先后14次赴化肥生产基地考察。为研究最优物流方案,曹鹏与团队一起留在生产车间,拿出两条生产线,研究改造工厂车间成品灌装出料口方案。恰逢夏天,车间闷热无比,扬尘飞舞,空气中弥漫着氮肥尿素的味道,格外刺鼻。曹鹏回忆,“戴着口罩,捂得满脸汗也没啥用,天天熏得流眼泪。”
功夫不负有心人。曹鹏和同事们最终拿出“漂亮”的物流方案:降低包装成本,把原先灌装吨包的方案,改造成直接灌装集装箱;肥料运输来往满载,重去重回,降低运输成本。这样一来,一吨化肥将节省成本约30元!
“中间不是没有动摇、疲惫,但责任就是动力。助力中国企业重新立足国际市场,占据竞争优势,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曹鹏说,“这份工作也肩负着社会责任,制造业物流业报团取暖,形成合力,国家贸易链条才能做得更顺畅,我们要当好制造业物流业融合的‘黏合剂’。”
今年,曹鹏又给自己定下了一个“重点目标”:带领团队研究方案,基于山东港口平台,服务黄河流域发展,为沿黄流域企业提供定制化全程物流服务。“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贡献一己之力,这是我的心愿。”曹鹏说。
自动化码头AGV工程师朱林:
“码头,早已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师傅张连钢的一句话,成为朱林前行路上的力量源泉。
90后小伙朱林,是一名自动化码头AGV(自动引导小车)工程师,师从青岛港自动化码头技术带头人张连钢。每天,伴随着清晨第一缕阳光,早早到达工作岗位,打开电脑,翻看前一天AGV运行日志,检查车辆运行状态,已成为朱林的工作常态。
大学毕业于港口机械专业,朱林对自动化码头颇为向往。“大学的时候,我们仅能从影像资料中看到国外的无人码头。听说要建设国内第一座自动化码头,我就下决心一定要加入!”朱林说。
“别瞧这小伙是个90后,码头创新有一手!”说起朱林,港口老前辈竖起大拇指。2018年,经历自动化码头一期建设的摸爬滚打,朱林在二期项目中接下“AGV轻量化改造”任务。“年纪轻轻,能做好吗?”有人质疑。
“所有‘不可能’,都是用来挑战的!”朱林拿出一股狠劲儿,发誓要做好改造工作。大大小小会议开下来,朱林结合材料力学性能,提出用高强度钢板Q690替代传统钢板的方案。可接踵而来的,是挑战疲劳极限的验算、毫厘间游走的焊接……
攻关如登山,一步一重天。同事们调侃,称朱林是“空中飞林”。那段时间,他经历了十多次往返奔波,几十次方案修改,一次次重拾信心……图纸审核通过的那天,他“比中了大奖还开心”。
车体加工,日子漫长。“刚结婚,蜜月还没过完,就跑到上海厂家‘扎营’。剩下的蜜月,是和AGV一起过的。”朱林笑着说,从第一块钢板进车间,到最后一辆二期AGV交车,他与AGV“形影不离”。
自动化码头是个复杂的多系统工程。码头调试,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为不耽误进度,朱林吃住在码头临时集装箱房内,一住便是3个月。风吹日晒是常态,碰上海边恶劣的天气就更加辛苦。
打开朱林的微信朋友圈,封面照片引人注目:那是他和AGV的合影,眼中满是深情,手抚摸着陪伴他许久的AGV。
“有一天刮阵风,人都无法站立,大风裹挟着海水,像大雨一样泼过来,当天晚上我就发烧了。”朱林说,正式结束调试的那天,他与一直陪伴他的AGV留下了那张难忘的合影,置于朋友圈封面。
“码头,早已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青春的美好,不正是在于奉献吗?”朱林笑着说。远方,汽笛响起,声声激越。
版式设计:张丹峰
《人民日报》(2021年03月21日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