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祇、牧放到典故 细数中国古画中的牛有多“牛”

2021-03-21 22:44:28 作者: 从神祇、牧放

(传)唐 戴嵩 斗牛图轴 台北故宫藏

很多文学典故里,都有牛的痕迹,如“对牛弹琴”。汉人牟融在《理惑论》中说:“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对牛弹琴”说不通,不是牛没听见,而是牛觉得你弹得不好听,它不欣赏而已。清代石涛画《对牛弹琴图》,以牛自况,表达了不听世人谤议,我行我素、张扬个性的观点。

“甯戚饭牛”讲的是甯戚辗转来到齐国,喂牛时远远望见齐桓公,便敲击牛角、放歌抒怀,被齐桓公赏识的故事。“牛角挂书”最初和老子有关,宋人黄文雷在《和陶》中说:“牧牛上阳坡,角挂上下经(道德经)。”“牛角挂书”的典故也与李密有关,《新唐书·李密传》说到李密“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作的《牛赋》,短短几百字表达了对牛的深切的同情。

在回答读者提问时,颜晓军说:“画牛没有明显的画派,但是有画牛的名家。历朝历代画牛的名家技法不同。唐宋时期注重勾勒,宋代注重形体结构表达,元代开始崇尚水墨写意,再到近现代,潘天寿、李可染大写意,墨更加厚重,意境更加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