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波登上即墨古城大讲堂开讲《诗的国 诗言志》

2021-03-23 18:27:54 作者: 郦波登上即墨

3月22日,作为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为民办实事项目及国际时尚城建设攻势重点项目(活动)的即墨古城大讲堂迎来新年后第一讲,邀请到文化学者,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郦波做主题为“诗的国 诗言志”的专题讲座。本次活动由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青岛市即墨区政府、青岛出版集团主办,青岛市即墨区文化和旅游局、首页传媒、《商周刊》杂志社承办,青岛市即墨区图书馆等单位协办。

郦波在《中国诗词大会》《中华好诗词》等节目中的精彩点评让人印象深刻。本次讲座,郦波带领听众一同探究华夏文明的特质,破解诗词中潜藏的民族文化的基因密码。

每一个族群都有诗歌,为什么只有中国被公认为“诗的国度”?为什么可以通过诗歌了解华夏文明的本质和规律?“诗言志”说的到底是什么?在一连串追问之下,讲座进入主题。

郦波认为,中国华夏文明是一个时间延续性的文明,诗歌就是窥视整个华夏文明史的一条捷径。要研究“诗的国 诗言志”,中国传统语文学“小学”是前提。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专业博士,郦波从解释字义的训诂学入手,剖析了《诗经·小雅·鹿鸣》《易水歌》以及毛泽东《采桑子·重阳》三首诗词的微言大义,从源头解读诗词的内涵。

郦波从鹿鸣的“呦呦”声中破解“呦”字,认为“呦呦”传递的意思是呼唤,当有同伴在场的时候,体现一种共情的状态。这与儒家讲究人际关系“仁者爱人”相合,因此也就理解了孔子选择这首诗作为《大雅》《小雅》开篇之作的关键所在。

《易水歌》里“风萧萧”的“萧”本义是“艾蒿”,是一种祭祀祖先用的有神性的草。“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去”本义是“离开”而非“到一个地方”,这两句诗表达了离开人生知己,而不是渲染刺秦的悲壮,价值取向不同。“萧”与“白衣冠”则说明了易水送别的仪式感。

郦波还用意象解读法解读了《采桑子·重阳》,认为其作为中国的节令诗词,超越了刘禹锡的《秋词》。

在讲到“赋比兴”时,郦波现场清唱“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来解释什么是“起兴”,什么是“诗缘情”,讲到慷慨激昂处,郦波激情朗诵《沁园春·雪》,在昂扬的语调中,带领听众回望历史,感受诗词蕴藏的力量。

郦波瞄准当下,揆诸现实。从制造业链条、人口市场和消费市场、新冠肺炎疫情、女性职业等现实话题,反观文明的高度和维度,感悟诗词的格局和力量。

郦波回忆,当年读书的时候很幸福,程千帆、钱仲联、夏承焘、唐圭璋四位国学大师全是他的师爷。正是得益于严苛的学术训练,郦波在讲座中举重若轻,典籍旁征博引,掌故信手拈来,以独到的精研视角,风趣幽默的演讲方式,吸引听众陶醉其中。原定两个小时的活动,在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中延长至三个小时,仍意犹未尽。

(图为活动现场 由主办方提供)

责编:贾亭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