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青铜纵目人像”到底仿照谁的相貌?专家终于讲出真相

2021-03-23 18:25:12 作者: 三星堆“青铜

人生的磨难是很多的,所以我们不可对于每一件轻微的伤害都过于敏感。在生活磨难面前,精神上的坚强和无动于衷是我们抵抗罪恶和人生意外的最好武器。 —— 洛克

三星堆遗址自从被人类社会发现后,无数人都对它感到好奇,尤其是那些在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先例且造型奇特的青铜器,更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譬如青铜大面具为什么会有一双夸张凸出的“纵目”,具有强烈写实风格的青铜人像为什么长着一双“鸟脚”,诸如此类的问题让人们难以理解。三星堆那些精湛无比又诡秘莫名的青铜器里,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呢?

三星堆“青铜纵目人像”到底仿照谁的相貌?专家终于讲出真相

三星堆“青铜纵目面具”实景

(下文建议不要跳着读,以免错过重要信息)

三星堆发掘出来的青铜器中,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青铜纵目人像”上的一对凸目,这对眼睛呈圆柱状向外凸起,凸起部分长达16厘米,造型十分夸张,它的耳朵也向两侧大幅展开,人脸上露着一丝神秘而诡异的微笑。

很显然,正常人类是不可能有这种长相的,那么问题来了,这“纵目人像”究竟是在仿造谁的形象呢?三星堆人能做出如此栩栩如生的青铜人像,必然有相应的原型人物存在,难道数千年前的中华大地上,真有这种长相奇特的“异人”生活在世上?

要解开“青铜纵目人像”的秘密,首先得搞清楚它到底有什么作用。

从人像的大小和重量看,它肯定不是让人戴头上,这东西有1.38米宽,约0.65米高,重80多公斤,世界上没人能有这么大的脸,也不会有人把一个与电视机同样大小的东西戴脸上,就算挂着也不行。

三星堆“青铜纵目人像”到底仿照谁的相貌?专家终于讲出真相

红圈标示处为青铜面具上的小孔

仔细观察这个人像,我们可以发现它的脑后上下两侧和眉心各有1个小孔(如上图红圈所示),这些小孔是干嘛的呢?

答案:挂树上或墙上用的。

换句话说,这东西是个“挂件”,当然,此物绝非我们平常家里挂的“挂饰”那么简单,在数千年前的青铜时代,这样一件青铜器的价值,远远超出我们今天用纯金打造一件相同的物品,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恐怕得集全族之力耗时数年才能制造一件出来。

三星堆人为何要耗费如此巨大的代价制造这么一个“大面具”?

毫无疑问,唯有用来祭祀,三星堆人才会这么舍得。

三星堆“青铜纵目人像”到底仿照谁的相貌?专家终于讲出真相

三星堆“青铜纵目面具”背面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里这句话,非常准确地点出了古文明时期的国家核心事务——祭祀与战争!

三星堆文明地处四川盆地内,四面环山,在天堑的保护下,战争的威胁相对小,所以祭祀就成了三星堆人日常最为重要的事务。

而这个“青铜纵目人像”,正是一件三星堆人挂在树上或墙上集体拜祭的物品。

问题的关键是,这个面具到底是仿造谁的面容做出来的?

东晋史学家常璩所著的《华阳国志》中讲到“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从“纵目”这个显著特征来看,面具的原型应是古蜀国的第一代王——蚕丛。

所以问题又归结到一点,蚕丛怎么会有这么一副“纵目大耳”的奇特长相。

目前考古学界对蚕丛的身份认知还是一个谜,蚕丛又称“蚕丛氏”,历史上的他究竟是某个具体的人,还是指某个部落的名称,现在还没弄明白。

但这不妨碍蚕丛成为三星堆人祭祀的对象。

三星堆人祭祀蚕丛像,标志着三星堆文明在制作这个“青铜纵目人像”的那一刻起,就从原始的自然图腾崇拜迈入了先祖崇拜的新阶段。

三星堆“青铜纵目人像”到底仿照谁的相貌?专家终于讲出真相

三星堆人祭祀示意

而通过两河流域文明、黄河流域文明及玛雅文明等地的考古发现来看,先祖崇拜有个最显著的特征——被崇拜者通常是半人半神的形象,甚至就是纯粹“神”的形象。无论是东方的三皇五帝还是西亚的法老,最终都在漫长的时光中,逐渐从“人”演变成了“神”。

这是人类原始文明发展的必然历程,很少例外。

所以“青铜纵目人像”实际上是三星堆人心目中的“王与神综合体”。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四川考古研究院高大伦院长,曾就“纵目面具”的形象特征有过一番精彩论述:

因为它是一个复合型的东西,半人、半神、半鸟,所以你看见它有人的面孔,但也有鸟的特征,然后鸟也不是鸟,人也不是人,是神!

因此,青铜面具上的“纵目”,实际上是三星堆人对他们心中“神”的神性描述,看得远,俗称“千里眼”,那对招风大耳则代表听得远的“顺风耳”。

三星堆人用非常艺术且夸张的手法,将“神”的特点形象地表达在了他们所造的“神像面具”之上,这,也正是三星堆“青铜纵目人像”为何造型奇异的真正答案!

而三星堆另一件奇物“青铜鸟脚人像”,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这说明三星堆人的神明里,除了“纵目大耳”这类外,还有一类是“人形鸟脚”。

三星堆“青铜纵目人像”到底仿照谁的相貌?专家终于讲出真相

三星堆“青铜鸟脚人像”特写

“人形鸟脚”的这位又是谁呢?

想想李白《蜀道难》里那句极著名的诗就知道了。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