郏县王集乡蒲凤娟:小作坊里走出务工创收路

2021-03-23 18:21:14 作者: 郏县王集乡蒲

映象网讯(记者 李学义 实习生 邱伟峰 通讯员 李亚民)人勤春来早,3月24日上午,郏县王集乡西岩村东北角蒲凤娟的体温计加工厂里,60多名工人正紧张有序的张罗着手中的活计,拉颈、接泡、缩喉、封泡,忙的不亦乐乎。

1981年生人的蒲凤娟说话爱笑,热情好客是她留给人的第一印象。谈及今日的所为所成,蒲凤娟一直摆着手说“没啥”,可熟知她的姐妹和四邻街坊都清楚这里面有故事。

18岁外出务工,6年闯荡磨砺了蒲凤娟吃苦耐劳的秉性。2011年,郏县圣光器械有限公司建厂招工,恰好蒲凤娟正留守家园照看孩子。得知消息,蒲凤娟安置好家中老小,踊跃报名。从制作体温计最基本的拉颈工序开始,不懂就问,不知就学,上班早到,吃饭卡点,如无必要,蒲凤娟总是工线上最能坐的那一个。靠着勤奋上进、坚持不懈和年轻人的眼疾手快,不到一年时间,蒲凤娟将体温计的生产工序学了个遍,也成了所有工序里有名的快手。靠着不懈奋斗,蒲凤娟从普工做到小组长,又到管理员,最后是车间主任,这一干就是5年。

2015年,源于各种不可抗因素,蒲凤娟辞工归家。归家闲置,蒲凤娟“闲的心里发慌”。“当时同车间的好多姐妹跟我一样待业在家,家中还有老小拖着出不去。我就想着该咋办,大家才能找到一条活路。”敢想敢干的蒲凤娟并未服输。在征得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后,当年年底,蒲凤娟从原公司租来设备,并将自家兄弟闲置的养殖场改建成了临时“厂房”。靠着手中积累的人脉和销路,蒲凤娟邀来了昔日的“姐妹团”。鉴于技术、环保等方面的限制,蒲凤娟所生产的产品以半成品体温计为主。2016年3月,经过前期的筹备,蒲凤娟的小作坊开始正式生产。

生产需要资金,当时的蒲凤娟操心的头等大事还是钱。第一次给工人发工资28000元,蒲凤娟拿不出。“那时候老板想钱快想疯了。白天我们干活,她跟着干,一边干活一边四处打电话借钱。晚上我们下班,她一个能干到12点。那劲头,就是考大学也用不完。”直到现在,一同干活的姐妹还会笑着拿话调侃。

考虑到全是女性员工,蒲凤娟的作业场里打从开始就只设白班。老员工不离本行,新员工入职有补助,随到随教,多劳多得,加上就业时间灵活、又是在家门口务工增收,就这样,因地制宜的工时工制吸引了众多年轻的留守妇女前来。从2016年开始,短短一年时间,蒲凤娟的小作坊就由最开始的30来人逐渐增加到60人,人员也由最初的王集乡周边村镇扩展到几十里外的薛店、安良等镇以及临县宝丰等。

“在这里干活,熟练工一个月可以挣到4000元以上,就是手慢一点的一个月也能挣2500多,工资发的及时,还能照顾家中老小,我觉得特别好。”近邻孔楼村的孔菊红道出了大多数人的心声。按照人均年收入3.5万元计算,蒲凤娟的小作坊一年就能实现21万元创收,在安置闲散劳动力的同时大大增加了家庭收入。

除了创业带富,蒲凤娟本人也是个热心肠的。2018年村里唱大戏,蒲凤娟自发捐款3000元。2020年春节疫情防控期间,蒲凤娟积极为村里疫情防控执勤卡点提供口罩、消毒液等物资。现年65岁的老党员刘青召提起蒲凤娟总是赞不绝口,“凤娟那孩子是个明事理的,不管是街坊四邻还是村庄事务,遇到急事急用,人家都是尽力去帮去做。”

2021年1月份村两委换届选举,蒲凤娟高票入围村委会预选人员名单。

未来,蒲凤娟的想法很简单,能把小作坊的规模扩大一点,也更规范一点,能让更多留守的同袍姐妹顾家增收两不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