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复活节撞上清明节,巧合还是缘分?

2021-04-04 16:38:18 作者: 当复活节撞上

今天,还有多少仪式感值得保留?

两个如此厚重的节日间,也有过文化碰撞与纠葛。

中国的基督徒能不能在清明节祭拜祖先,曾引发前后300年、旷日持久的争执。费正清指出,明末清初包括祭祖问题在内的“礼仪之争”延续了一个多世纪,不仅基督教会内部意见相左,欧洲与在华教士互相辩驳,最终连教皇与清朝皇帝也发生了争执。鸦片战争后,西方教会在中国扩张传教,如何对待中华祭祖文化更令基督教无法回避。晚清旅华汉学家的介入,开始系统从研究汉学与中华文明的视野,认识中国人的祭祖文化。美籍汉学家丁韪良曾提醒,勿忘东方与西方存在着“思维和情感方式不一致”,故不应以西方价值观取代东方价值观。所幸此后,不仅西方教会在祭祖问题上逐步宽松,西方汉学研究也呈现深入,亦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

当复活节撞上清明节,巧合还是缘分?

资料图为:戴着防护面具的复活节巧克力兔子。

说回当下,无论是清明节还是复活节,其中对信仰和文化的理解都与千年前、甚至百年前大为不同了。在一些基督教氛围仍然浓厚的国家,复活节及圣周仍会是一年一度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吸引着世界各地不同信仰、不同文化的游客。复活节巧克力彩蛋、首饰彩蛋和复活节兔子,早已成为全球化消费主义的标志。

2008年,清明节正式成为中国法定节假日,路透社当时报道认为,此举不仅会鼓励人们把目光重新放在传统文化上,还可以帮助宣扬中国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但据当时不完全统计,清明节期间仅用于祭祀焚烧的纸张就达上千吨。

2020年4月4日,中国更是度过一次特殊的清明节,举国默哀和鸣笛三分钟,为在抗击疫情中奉献生命的英雄致哀。这会是最值得铭记的一个中国清明节。

当复活节撞上清明节,巧合还是缘分?

2020年4月4日10点整,北京防空警报长鸣三分钟,在天安门参观的的民众肃立默哀。中新社记者 盛佳鹏 摄

1908年,法国人类学家范热内普首先提出“仪式”概念,认为仪式总是伴随个体或社群从一个确定的境地过渡到另一同样确定的境地;大自然本身也受昼夜、四季、枯荣交替的周期性控制,并体现在人类的生活中。仪式感就是仪式给人带来的安全和满足感,是身份认同感和责任感。

鲜花还有彩蛋,沉静或是狂欢。透过节日里的烛光,默默感同身受着血脉亲情和生命悲欢,那一片刻,大概是无问东西的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