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句话说,“性别是建构的结果”,我们并非生下来即是“男人”或“女人”,而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被变成”社会定义下的男人与女人,成家便是其中一个过程。对男性来说,成为男性代表要在经济上证明自己,进而在成家时展现经济能力,借此对女性证明自己是一个理想的伴侣候选人。同时,他们也借此追求、实践父权社会的性别规范,包括展演阳刚气质、建立主流社会眼中典型的亲密关系,来跻身“阿尔法男(alpha male)”——也就是在群体中拥有主导权的男性——的行列。
婚房彩礼在这样的过程中,成为一种明确且可比较的标志,让女方、双方家庭甚至社会都得以评价男性的“男性气概”,男性也在这样比较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满足与他人的认可。但与之相对应的,则是经济上的沉重压力。
在过去性别角色相对僵化的时代,这样的概念得以不受挑战并被视为理所当然,但当社会开放性逐渐下降,社会经济不平等持续扩大,而女性在经济、社会领域的参与度逐渐增加,不断冲击着原来不言自明的性别规则与边界时,男性在公域的经验受到来自女性的挑战,同时也被期待在私域中做出改变,必须学着扮演所谓的“新好男人”。
传统的阳刚权威受到打击,但旧日的规范却还未完全消除。女性更借由这一契机,来寻求自我成长、保障自身权益。许多男性惊奇地发现,用以彰显男性主体优越性以及赢得男性群体认可的资源——地位、金钱、工作甚至女性——都无法如想象中那么顺利地被获得,这不仅让他们产生了阶级滑落的担忧,更使之陷入了对男性之间认可纽带断裂、自己被认为“不够男人”的恐惧中。
实际上,在父权结构下,女性的确更可能是受害比较严重的一方。但父权结构的重要特性之一是“同时压迫所有性别”,除了女性在父权结构下被轻视、歧视外,男性也被父权结构要求呈现出某种样貌(如具备男子气概、养家能力);同时,所有性别也都有人在这个结构中受益(女性要求男性担负某些“理所当然”的义务,男性则把女性当做弱势、卑微的角色)。
▲ 父权结构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压迫所有性别,普通男性也面临无法满足“男性气概”的焦虑。 ? unsplash.com
许多男性努力念书、辛勤工作,但他们并未掌握对社会结构性问题的认知和分析方法,只能在生活中看到自己的挫折与同侪的困境。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中,自己的优势不断减少,但社会的要求却没有降低。而在交流倾诉方面,当女性开始诉说自己的经验时,对男性的刻板印象(男儿有苦不能言)却使得他们连“我很难过”都很难说出口。“你都已经得到这么多了,为什么还不成为那个服从、温柔又善解人意的‘好女人’?”这种焦虑为“厌女”的社会氛围添砖加瓦,最终导致了一个性别间极端对立的社会。
▌同理“他”心与新的选择
当然,必须指出的是,认同这种困境的存在,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必须接纳这些困境。我们得先理解并承认,不同性别在物质基础、权力分配、历史处境、压迫经验和既得利益方面存在着差异,才能回来讨论什么样的“同理”是我们所需要的。尽管在某些情境里,男人们“受伤”的感受确实不假,我们仍必须去检视这些“受伤”感受是否正当。因为事实上,父权社会为男人打造了某种“资格感”(entitlement),认定他们有权力从女人身上获取特定的利益和服务如爱慕、关心、性与生育,而某些男人的受伤感来自于他们觉得自己的这个资格被剥夺了,因为他们没有如愿以偿地获得上述的这些利益和服务。但关键问题是,这种资格感一开始就是建立在不公平的基础之上,也就是错误地假设了男人“理当”获得什么,女人又“理当”付出什么。
我们真正需要同理和看到的,正如社会学家C·J·帕斯科(C. J. Pascoe)所说,“在这个被父权体制持续控制的社会中,我们期望我们认为是女性的女性们表现得‘女性化’,同时,我们也期望我们认为是男性的男性们表现得‘男性化’。因此,在这样的社会压力和期盼下,人们为了符合这些种种的社会期盼,会不得不去做大多数人认为他/她所适合的事。”传统的、支配的男性气质霸权在伤害着女人的同时也伤害着男人。若我们要从过去的经验中走出来,就只能去挑战这一传统的性别框架。
▲ 若我们要从过去的经验中走出来,就只能去挑战这一传统的性别框架。 ? unsplash.com
文章开始提到的那场口水战是当下两性对立的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不管是女性还是男性,都认为自己是被攻击,被伤害的一方,转而用“普信男”这样的标签化话语,以自认为对方攻击自己的方式,来攻击对方。然而双方需意识到的是,并没有哪一方是另一方的受害者,大家都是一个不合理的传统性别框架的受害者。所有人都困在其中,却互相撕咬。
说到底,没有人可以从性别歧视、偏见和不公正中受益。男性并不是“性别平等”的敌人,反而和女性一样是受害者。我们需要创建一个新的性别架构、新的话语体系与新的行动纲领:在抵抗、拆解父权制的同时,提供一个新的接纳所有人的性别相处模式,这才是颠覆父权制的开端。
*欢迎,投稿邮箱 guancha@nandu.org.cn;本文已加入,优秀留言将有机会获得(天地出版社)图书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