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程琦、刘晓晶4月16日报道: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是上海“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攻方向之一,本届上交会上聚焦数字化转型也是各企业参展亮点之一,特别是大国重工的数字化转型备受关注。东方网记者在上交会现场看到,从地下到地面,从海洋到航天,上交会正展示着新时代下中国在基建、动力、制造、信息等领域的发展成果。
输出动力值:智能制造为大国重器注入新动能
在基建领域,近年来隧道工程的建设步伐逐步加快,“盾构机”因其构筑隧道之“盾”而被认为是隧道工程的关键技术之一。如今,“盾构机”经历了从手掘式到机械式再到高智能化的发展历程。在此次上交会现场,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展出了智能盾构建造技术,这是国内首次应用盾构自主巡航定位技术。
这项技术构建了完整的智能控制体系,实现了盾构机立体位姿的精准控制,有效降低了施工运维中突发小概率灾害事件的比率,目前已成功避免10起一级风险,63起二级风险的发生。目前,这项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通信工程可以说一直是智能制造领域的关注重点之一。2021年“千兆光网”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标志着国家明确了未来新基建部署的重点方向——用光纤取代传统铜缆,进一步推进“光进铜退”。在这个领域,上海博达数据通信有限公司在此次上交会上带来BDCOM博达光通信POL,它采用点到多点的组网架构,具有简组网,高带宽,低成本,易维护等特点,实现千兆光网到桌面。
在通信速度提升一个量级的同时,中国的航天领域也在以“吨”级的“速度”发展。蓝箭航天技术有限公司在此次上交会上带来三个“首台”:国内首台80吨级液氧甲烷发动机、国内首台8吨级液氧甲烷游动发动机和国内首款液氧甲烷双低温液体中型运载火箭,这无疑为商业航天领域注入“强心剂”。
抢占制高点:数字化赋能助推大国重工转型
21世纪以来,人类大规模开发海洋资源。中国拥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海洋也一直为中国经济提供澎湃动力。近年来,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海洋工程的发展更是越上一个能级。
此次上交会现场,上海遨拓深水装备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就带来三款水下机器人,其中2000米液压水下机器人可广泛应用于水利水电水下结构物的检测和维护、海底油气管线的检测和维护、海上油气田和海上风电场的安装检测和维护、海底观测网的安装及维护;1000米级电动水下机器人广泛应用于海底管线、电缆光缆检测及维修、水下结构物检测、水下打捞救援、水下无人侦查、反潜作战、军港工程水下维护等领域。同时,上海遨拓还承担了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其中包括“基于虚拟现实(VR)技术的ROV辅助作业系统研发与应用”,可以说是数字化赋能海洋工程领域的重要实践。
对于大众来说,大型国有企业总给人一种“厚重”、“陈旧”的感觉,但在此次上交会上,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仪电(集团)有限公司让观展者颠覆了
认知。此次,上海电气带来数字赋能、城市数字治理、智慧医疗等领域的创新成果,比如“星云智汇”工业互联网平台、智慧电站数字孪生系统、搭载人工智能诊断软件的新款飞天Apsaras 128 CT和5G超声远程诊断系统等,开启数字赋能的新时代。
此外,上海仪电也将展示基于“仪电云”平台的应用成果,以数据为核心,创新运营模式,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力,提高城市生活品质。
攻克高精尖:从制造到“智造”,构建中国“芯”路
一直以来,中国在芯片领域的发展道阻且长,但中国“芯”之路没有捷径可走,需要敢于尝试,不断总结经验,寻找突围办法。此次复旦大学在上交会现场带来了“全无线脑机接口芯片模组”,这是国内首款完全自主研发的产品,拥有全部知识产权。这款芯片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保持性能指标不变,功耗降低10倍,第一次支持无线供电功能,预计最快有望于今年下半年投入量产。
同样在芯片领域,上海华虹(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目前拥有先进芯片制造主流工艺技术的8+12寸芯片的制造企业。此次,在上交会现场,上海华虹展示了以“中国智造”为主题的12英寸和8英寸集成电路晶圆的先进、特色工艺平台。在开拓“芯”之路上,不断有从无到有,从0到1的突破。深迪半导体(上海)有限公司是中国首家设计、生产商用MEMS陀螺仪系列惯性传感器的MEMS芯片公司,此次在上交会上展出的产品系列,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汽车电子、物联网IOT、工业互联网、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领域,将助力各行各业实现数字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