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交会专设高校专区:高校“抱团”亮相 紧跟产业发展新趋势

2021-04-17 06:58:58 作者: 上交会专设高

高校专区展示面积虽然不大,技术“浓度”却极高。 本报记者 陈龙摄

在上交会的科技创新展区,高校“抱团”现身,专区展示面积虽然不大,技术“浓度”却极高:上海交通大学的团队聚焦起步不久的氢燃料电池,充氢3分钟续航600公里;华东理工大学聚焦退役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实现资源循环;复旦大学推出“云管端一体化智慧健康管理系统”;上海大学则带来一套局域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立足产业发展新趋势,高校的研发成果相当抢眼。

紧盯氢燃料电池发展,探索退役电池“归宿”

今年上交会上,氢能源是一大亮点,这里既有上汽大通全球首款氢燃料电池MPV——EUNIQ 7的身影,也有日本大阪府10多家制氢技术、燃料电池等上下游产业链企业集体亮相,而在高校专区,记者也看到了氢燃料电池的技术储备。

上海交通大学的“高功率密度长寿命燃料电池低铂膜电极研发及应用”今年首次亮相上交会,燃料电池研究团队负责人闫晓晖介绍,氢能可再生、零排放且功率密度高,而燃料电池技术是氢能利用的最佳手段。他将燃料电池比作一个发电机,在汽车快没氢气的时候,只需花两三分钟充满氢气就能“满血复活”,而且氢燃料电池的续航里程要高于电动车,可达600—700公里。闫晓晖表示,目前国内外燃料电池汽车已初具产业化规模,在效率、寿命等性能方面均已取得重大突破,我国也紧跟这一技术。

同样聚焦新能源电池,华东理工大学的研发团队则把研发焦点放在退役新能源汽车电池的回收上,团队负责人张西华博士给记者展示了一套退役动力电池综合利用方案流程,它采用基于“多级破碎—智能分选”的机械物理组合工艺,可高效回收退役新能源电池中的有价部分,实现资源循环可利用的目的。据悉,在团队所研发的工艺中,生产过程采用水循环利用,没有废水排放,可有效避免现有工艺产生的昂贵治理成本。

万物互联时代到来,生活数字化有无限可能

万物互联时代,设备之间的“互通有无”为生活数字化带来不少便利。

它能为人们的健康管理与医疗服务带来全新模式。本届上交会上,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团队带来了最新研发的“云管端一体化智慧健康管理系统”,集成一体化的健康测试技术,可借助多种可穿戴的微型传感器,让患者一次性完成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体重、体温、血糖、尿酸、胆固醇、尿液成分等10余项生理参数测试,通过智能计算及测试分析技术,自动生成测试分析报告,上传至云平台。

“未来的医疗服务新模式,就是患者佩戴可穿戴设备,实时产生动态数据,可及时预警,也能让医生全面了解患者信息。”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戴伟辉介绍,团队研发的诊疗模式可实现“感知—检测—诊疗—治疗”的闭环。

随着万物互联技术的发展,无线供电技术大规模应用时代即将到来。但是,上海大学的研发团队发现,目前在消费电子设备领域实现商用的无线充电技术传输距离短,多在毫米量级,与有线传输技术相比优势不明显,难以实现大规模应用。

上海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扆梓轩团队今年带来一套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稳定工作的“能量WiFi”系统,以解决局域多设备的移动中充、供电问题,通过多系统联合设计优化及协同工作,有望进一步实现“无线电能传输网络”的区域覆盖。“这套系统的发射端可集成于如会议桌、设备平台、地面、墙面等各类平面上,接收端可贴合安装在电子设备、传感器等受电设备表面,对应用环境条件要求低,并可通过后期加装的方式对现有设备进行高效率、低成本的无线供电改造,助力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扆梓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