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制作: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袁怡帆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惠州4月18日电(中青报·中青网 记者 刘芳)4月18日,来自广东梅州蕉岭县的六岁女孩张小妹和爷爷在叶挺故居,由参加“大湾区大未来”主题宣传活动的记者帮忙拍下了一张合影。 叶挺纪念馆园区深受当地青少年的欢迎,特别是小学生。整个纪念园既有对叶挺青少年时代的实景还原,也介绍了他一生的丰功伟绩。
位于惠阳区秋长街道的叶挺将军纪念馆园区,分为叶挺纪念馆、叶挺故居、腾云学堂、叶挺读书亭和育英楼5个革命遗址。张小妹尤其爱看的是叶挺故居和腾云学堂。看到叶挺幼年时上私塾的真人再现场景,张小妹说,原来叶挺的课堂和她的课堂很相像啊!
实景还原少年叶挺入读的腾云学堂。中青报·中青网 记者 刘芳 摄
叶挺1896年生于惠阳周田一户普通农户家庭,叶挺祖屋为清末时期叶挺祖父所建。建筑面积240平方米,两进四合对称式砖木结构,有4房2厅1厨房和1天井。从降生到投奔革命,叶挺在此整整生活了22年。
叶挺7岁时就进入会水楼叶氏族人创办的一所免费的私塾学堂就读,那里现在还保留着当年的构造,属客家围屋,内有课室、书房、教师住房、厨房、天井等,建筑面积约180平方米。
叶挺入学后,启蒙老师叫叶友山,国学功底深厚,但思想守旧。叶挺年龄虽小,但求知欲强,聪明伶俐、活泼好动,遇事好问为什么。有一天,叶友山让他背诵课文,叶挺十分流畅地背了出来,还一一回答了老师提出的问题。但是,从小爱劳动的他,也向老师发问:怎么能说“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呢?如果没有人种田,怎么会有千钟粟呢?!
后来,具有进步民主主义思想的新派老师陈敬如成了叶挺的老师。他打破旧有的教学规矩、采用新课本,运用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和观点来引导学生。他对当时的社会不合理现象进行抨击,启发学生思考。很快,叶挺就成了陈敬如最器重的学生,陈敬如激励他说:“人要上行,叶要上挺;挺身而出,拯救中华”,叶挺一名由此而来。
陈敬如还介绍了很多进步书刊给叶挺看。他经常在隔壁的读书亭中大声朗诵《正气歌》、《满江红》等诗词,后来就开始阅读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等书报文章。
叶挺读书亭。中青报·中青网 记者 刘芳 摄
当时社会上充斥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轻视劳动的观念,但叶挺放学回家后,经常干各种农活。他骑牛放牧,族中有些长辈看不惯,斥责他有失读书人的身份,但叶挺并不在乎。“我今天骑牛,明天还要骑马,牛无鞍子都能坐稳,日后骑马就会坐得更稳,也就可以上阵冲锋陷阵了”。
叶挺少年时喜欢用烂布扎成团当球踢,还和两个同学扛根木棍当“单杠”,练习上杠、下杠、翻滚等动作。这样的练习不但可以锻炼体能,还能培养人团结协作的精神。陈先生还教学生练习石块投篮,模仿投弹动作在一段距离将石块投进篮子。
叶挺特别喜欢听陈老师讲述中国历史和当代国情,他放学回到家,用烂布扎成一个球,把一个箩筐挂在高处,一个劲的把球往筐里投,他对别人说,现在扔得远,投得准,以后打敌人的时候,扔手榴弹也会又远又准。
这些体育项目都反映陈先生先进的教育思想,这与军校的训练课程已相当接近。1912年,在富国强兵思想的影响下,叶挺毅然投笔从戎,入读黄浦陆军小学,开始了他一生的救国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