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语文课题组:齐志伟
大庆四中语文教师,大庆市优秀教师,大庆市兼职教研员。追求语文课的思想性,课堂力求深刻,引领学生与智者对话。在全国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大赛上荣获一等奖,多篇论文发表在国家级、省级期刊上。
新课标语文课题组:殷都玄鸟
河南名师,安阳市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国学吟唱化石级爱好者。
主编:王涛
栏目主编:巩彦芬 / 责编:梁音
审校:罗莉 / 美编:梁音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位贫困的残疾老人承包荒山种植经济林。十五年后,满山的树成材了。为了卖个好价钱,老人找当地媒体帮忙宣传,没想到他被媒体宣传成义务植树、改造环境的好人。接着,各地媒体纷纷报道他的事迹,无数人被他的奉献精神所感动,有人还给他寄来钱物,政府部门也送来生活补助。村干部提醒他,树不能卖了,否则他的形象就毁了。卖,可以让他脱贫,更好地生活;不卖,可以保住自己意外获得的好名声,还可以为环保作贡献。
对上述事情你怎么看?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说明:
【命题方向】
人文底蕴:人文情怀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勇于探究
学会学习:勤于反思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材料主要讲述了一位承包荒山种植经济林贫困残疾的老人,本想让媒体帮忙宣传卖个好价钱,没想到却被宣传成义务植树的典型,于是“卖”与“不卖”成为摆在老人面前的难题。考生需要针对以上事件发表自己看法,体现自己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这是写作的真实情境。
2.典型任务的限制。考生在谈自己看法时需要作出自己的权衡与选择,也就是说考生写作的过程要针对老人卖树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给老人、媒体、村干部、政府提建议。此外写作过程中需要结合材料的具体情境,不能脱离材料,要能做到就事论事、论理。思考、权衡与选择都比较偏理性,文体当以议论文为宜。
3.价值判断的限制。材料主人公为“一位贫困的残疾老人”,从命题者对卖与不卖的态度上可看出,考生需要在充分理解老人的基础上进行论证。“不卖”可以为环保作贡献,需要考生挖掘其闪光点;“卖”虽不能为环保作贡献,但可以让他脱贫,更好地生活,需要理解和体谅。
开放性:
1.立意角度是开放的。命题者在“卖”与“不卖”的选择上并没有明显的价值趋向,考生可站在老人通过自己努力,脱贫致富,安享晚年这一角度上对老人卖树的合理性进行论证;也可以从老人这一举动对人们的影响、对环保的贡献这一角度来论证老人不能“卖树”的必要性。也可折中,卖一半脱贫,留一半环保。角度开放,立意自由,考生可结合自己的思考、权衡、选择阐述观点。
2.联想和思考是开放的。针对老人卖树的问题,考生可在材料基础上延伸论证,可援引事例,支撑论点;也可阐释道理,使用多种论证方法;可分析原因,也可列举解决方法;可站在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也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进行评判,辨明是非曲直。总之在论证的过程中,既要入理,也要入情。
【解题】
这是一道有具体情境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主要考査考生的理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材料设置的貌似一个两难问题:卖树脱贫还是不卖树为环保作贡献。“卖”与“不卖”是摆在老者、村干部、政府面前的难题,考生需要对此进行比较权衡,入情入理,作出最佳选择。考生在写作过程中要紧扣情境、任务,就事论事、论理,进行分析。切不可脱离材料情境、任务,断章取义。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 自力更生,努力脱贫,卖树无可非议。
2. 卖树,只为生活更美好。
3. 不卖,致富名声可双赢。
4. 卖树脱贫,无可非议。
5. 一半脱贫,一半环保,环保脱贫两不误。
……
偏题立意:
1. 空谈环保重要性。(忽略任务,走向话题。)
2. 媒体宣传要正当。(忽略任务,失去针对性。)
3. 甘于奉献,学会取舍。(泛谈奉献和取舍,没有针对材料。)
……
【下水文】
卖树脱贫,无可非议
殷都玄鸟
一位贫困的残疾老人承包荒山种植经济林。树成材后,为了卖个好价钱,老人找当地媒体帮忙宣传,没想到他被媒体宣传成义务植树、改造环境的模范。这让老人进退两难:卖,可以脱贫;不卖,可以保住意外获得的好名声,还可以为环保作贡献。
站在老人的角度,我选择卖掉树林。
首先,老人卖树无可指责。一个已经残疾贫困的老人不向社会要救济,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谁有资格责备他呢?老人十五年付出就是为了脱贫,卖树何错之有?如果老人不卖树,他会依然贫困,再加上残疾,恐怕生活难以为继,在这样的情况下,卖树和环保如何选择?倘若我们做一下换位思考,我们还坚持让他为环保作贡献么?
再者,卖了树何以就毁了形象?
义务植树、改造环境是好名声,值得宣传;残疾老人身残志不残,靠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就不是好形象,就不值得宣传么?如果是这样的话,不是老人的问题,而是我们的媒体、我们的村干部、我们的政府出了问题!老人只想借助媒体帮自己宣传以便卖个好价钱,媒体的宣传却背离了老人的初衷;村干部不考虑老人需要不需要卖树,只考虑树不能卖,不能毁掉义务植树的形象;政府虽送来了生活补助,却并没有真正了解民情。这样看来,是卖树脱贫毁了老人的形象呢,还是不考虑民生一味要求老人为环保作贡献的做法毁了媒体、村干部和政府的形象呢?
至于环保问题,也不是没有补救之策。
老人卖树之后可以重新植树,或者选择先卖一半保障生活,然后边植树边卖树,脱贫环保两不误,何乐不为?村干部要做的不是阻止老人卖树,而是想办法帮他卖树脱贫,想办法帮他卖树植树两不误;媒体要做的不是宣传老人义务植树、改造环境,而是通过宣传,发动一些志愿者来帮助老人植树;或者以此为契机,号召更多的人来植树造林,改造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