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记丨郑小瑛:91岁“硬核奶奶”再登台

2021-04-22 14:10:12 作者: 一周记丨郑小

一周记

A 郑小瑛:91岁“硬核奶奶”再登台

“你有心来,俺有情。哪怕山高水又深,山高自有人开路,水深自有造桥人。”4月16日晚,大型交响诗篇《土楼回响》在国家大剧院奏响。作为新中国第一位交响乐女指挥家,91岁高龄、一头银发的郑小瑛再度登台,执棒《土楼回想》。

由著名作曲家刘湲作曲的大型交响诗篇《土楼回响》是一部以客家历史文化为题材的作品,该作品由《劳动号子》《海上之舟》《土楼夜语》《硕斧开天》和《客家之歌》五个乐章组成。

作为福建永定籍指挥家,郑小瑛说:“这部作品的动力是在2000年我的一次探亲寻根的访问。第一次看到土楼,我的心非常震撼。在土楼里面保存着非常丰厚的中原文化的元素,不管是木雕、石刻,还是土楼的建筑艺术,都让我觉得不可思议。”

B 乾隆御制诗文稿将亮相宫廷艺术特展

“弘历的世界——乾隆御制诗文稿、兰亭图帖缂丝卷暨重要宫廷艺术特展”近期将在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举行首展。

特展将以首现的私人珍藏最大宗《乾隆御制诗文稿》和“缂丝之王”乾隆时期《钦定补刻端石兰亭图帖缂丝全卷》两组重磅展品为轴线,涵盖玺印、书法、缂丝、瓷器、玉器、文房砚墨、宗教法器与工艺陈设等诸多品类,百余件宫廷艺术珍品,全面呈现乾隆宫廷艺术的成就,还原弘历“十全老人”的帝王理想,并以此探析乾隆对18世纪的盛清及后世的深刻影响。在结束北京的首展后,部分展品还将亮相上海、深圳。

本次展出的《乾隆御制诗文稿》《崇庆皇太后八旬万寿祝寿颂词册页》,具有重要的清宫档案文献史料价值。特别是祝寿颂词册页,是乾隆以“孝”治天下的一种见证。

C

故宫助力“小故宫”建立文物保护数据库

“小故宫”指的是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的瞿昙寺,其建筑受明代宫廷影响,很像故宫古建筑群,因而得名。

近日,在故宫博物院的敬胜斋,进行了瞿昙寺数字化保护项目第一期工作汇报。2016年年底,故宫博物院、北京故宫文物保护基金会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文化旅游体育局三方共同签署了关于青海省瞿昙寺壁画数据采集及制作项目的合作协议书。根据协议,故宫博物院藏传佛教文物研究所利用四年时间,对瞿昙寺内面积约2300平方米的明清壁画进行高清数据采集,并建立文物保护数据库。

此次三方签署的合作项目,是融合纹理控制点布设、数字近景摄影测量、三维激光扫描等多种数字手段来完成壁画的全信息留存,最终形成高清影像图,作为数字化信息归档。

D 内蒙古发现契丹大字摩崖石刻

辽契丹文化研究学者在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小牛群镇白石台沟村的一处崖壁上发现石刻文字,文字专家初步断定是契丹大字。

赤峰学院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研究生汪景隆等学者发现了该处摩崖石刻。汪景隆介绍,这个崖壁上的石刻文字有竖排两行20余字,虽经千年风雨,大部分字笔画清楚,有类似汉字的偏旁结构。

契丹文字分大字和小字两种,契丹大字创制于公元920年,由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下令参照汉字创制,应有3000余字。目前发现的契丹大字资料以石刻为主要内容,但由于笔画繁复、难以辨认,目前释读出来的内容很少。

汪景隆说:“在辽代的北方兴安岭原野中,用石刻记事很难得,这处契丹大字摩崖石刻是目前唯一发现的一处崖壁石刻,因此更显此处史料的珍贵。”

E 纪录电影《岁月在这儿》5月底全国上映

4月16日,纪录电影《岁月在这儿》在北京举办观影座谈会。《岁月在这儿》是从50万分钟影像中挖出来的“珍珠”。筛选素材时,一是寻找历史发展中的关键节点,另一个是寻找有全民记忆的节点,人们记忆最深刻的、最激动人心的事件,比如能给观众带来泪点、痛点、喜点的事件,浓缩了中国人几十年的喜怒哀乐和情感共鸣。几位导演选择了几十个小时的素材,第一个版本12小时,之后剪到4个小时、2个小时,最后呈现观众看到的88分钟。

影片以新影厂典藏的纪录影片为素材,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老百姓生产生活的变化,社会风貌的变迁,讴歌艰苦创业的精神。

F

巴黎圣母院抓紧修复 计划2024年奥运前重开

2019年4月15日,巴黎圣母院遭遇火灾,当标志性的哥特式尖塔燃烧断裂,砸向教堂中殿时,全世界的观众都目睹了这难以置信的一刻。两年后,遗产修复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以保护这座古迹。

修缮工程由于新型冠状病毒、天气和预防铅污染风险的预防措施等因素一再延误,负责遗址修复的首席建筑师菲利普·维伦纽夫近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大教堂将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前夕重新开放。尖塔和屋顶的倒塌,以及救火时倾泻而下的水,都对大教堂造成了重大破坏。但是,建筑师指出,情况可能会更糟。所有的飞扶壁都在加固支撑以帮助结构保持稳固。火灾中被迅速抢救出的画作和雕像也在同时进行修复,还有幸免于难的大钟和法国最大的管风琴。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