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肖澜:愿给日新日进的上海“立此存照”

2021-04-24 06:58:55 作者: 滕肖澜:愿给

写上海的海阔天空

感觉就像在滨江漫步时凭海临风一样

人、物、事,写上海的“毛细血管”,归根结底写的是被上海城市精神滋养着的一切。

采访中,滕肖澜提到了在自己人生和职业道路上有着重要意义的导师。父亲曾在大学里教授古代汉语,是位老党员。从小,她就听父亲的教诲,“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女孩要有主见、有理想,要看得更高远开阔一些”。作家王安忆的《妹头》被滕肖澜视作写作的启蒙,她将小说摆在案头,故事里妹头的精明利落、活色生香,以及人物个体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巨大张力,都让她着迷。四年前,在滕肖澜成为预备党员的那天,孙颙和孙甘露两位前辈对作家党员队伍里的年轻人说:“写作的眼光和格局要与过去不同了,要有意识把眼光放远、格局放大。”

不经意间,人生各阶段的重要一课渗入了她笔下的人物。写机场人的《乘风》中有一句话,点出主人公袁轶的蜕变:“宽阔的机场会让在其中工作的人,心境也慢慢开阔起来,让人真心想要去为这个时代奋斗。”聚焦金融业的《城中之城》里,苗彻在不同场合唱过著名的《海阔天空》。最后一次在凌晨时分,与陶无忌合作完成审计报告后,在逼仄的浴室里,苗彻将这首歌唱得沙哑而动人,“多少次迎着冷眼与嘲笑,从没有放弃过心中的理想,天空海阔你与我,可会变……”两部带有鲜明行业与时代特征的小说,滕肖澜都在飞快的城市发展中,关注人心的开阔。

小说的魅力可能不是提供一个简明的答案,而是在呈现人生况味、生活变迁后,依然能将人引向更开阔的未来——这兴许便是上海在方方面面教给她的。

小时候,住在浦东的滕肖澜跟家里长辈去浦西,叫“去上海”,要坐轮渡。宽阔的江面,四面八方来的风,在轮渡上举目而得的风景和感受,对年幼的她是极为深刻而震撼的印象。这几年,她重新在城市中发现了这种凭江临风的开阔感。“我和家人常去全线贯通后的浦东滨江沿岸骑行、散步。这里没有建造商业设施,而是把一线江景还江于民。”现在有朋友来上海,都会被她推荐去滨江感受一下,因为在滕肖澜眼里,那里也是上海城市精神的一种诠释。

“机场、金融,可能我还会尝试其他的行业小说,尤其是这些年在上海发展日新日进的领域。”滕肖澜说,不断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同样意味着海阔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