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4月23日,翻译家刘文飞、诗人西川,小说家石一枫,就“浅阅读时代的文学深阅读”主题进行对谈,这也是十月文学院举办的2021世界读书日专题活动暨2021北京十月文学月先导活动。
刘文飞认为,如今是阅读途径和阅读文本非常多元化的时代,深、浅阅读的界限未必那么分明。他举例,在手机上阅读一首诗,虽然是碎片化的,但是被这首诗所感动、震撼,就可能是深阅读;但有人为了考试,就算把一本书背透了,没有切身的体察和领会,反而可能是浅阅读。“功利的阅读还是非功利的阅读,有可能是判断深浅阅读的一个标杆。”
不同国家和群体对阅读与文学的社会属性的理解,可能不尽相同。比如,别林斯基评价普希金的代表作《叶甫盖尼·奥涅金》时,把它称为“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和最富人民性的作品”;而美国研究俄罗斯文学的学者则对“生活的百科全书”这样的评价不以为然,认为一部小说写得像百科全书就必然是枯燥的。
刘文飞说:“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不太喜欢文学阅读过于社会化,我觉得文学阅读应该保持一种个性。我甚至还要更大胆地说一句,文学阅读主要是一个释放自我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赢得个人自由、天地自由的过程。”
西川引用了古人截然相反的两种说法:一是“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二是“三十以后不读书”,因为人生阅历已经足够。可见,人们对读与不读、深阅读或浅阅读的态度很微妙,未必非此即彼。西川说:“古代能识文断字的就已经是社会精英,是现代文化教育的普及,让深阅读还是浅阅读成了当下社会需要关心的问题。”
石一枫也认为,现在能够为深浅阅读而烦恼已经是一种文明的进步,这其实是“富贵的烦恼”。但当下阅读环境也确实面临一些问题,比如,什么都以结果为导向,而文学阅读是重过程而不重结果的,“《红楼梦》没写完,但前80回爽不爽?爽,这对读者来说就足够满足了”。
石一枫建议,不必刻意去追求那种阅读的“仪式感”,大量的阅读注定是浅阅读,但是浅阅读中也可能有美妙的体验,“不知道什么时候,不知道在什么空间,不知道在什么心理状态,你突然进入了一个忘我的境界”,这种深度的体验就可以形容为深阅读。【责任编辑:郭韶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