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也要提升自己 与孩子共同成长

2021-04-29 09:51:23 作者: 家长也要提升

关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系列报道之三

家长也要提升自己 与孩子共同成长

孩子们需要认同感和安全感 家长应该少些成绩上的攀比

2021年04月29日

■让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需要全社会为之努力。(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赵晓华

心理健康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如何让孩子们快乐成长,而不是让孩子成为考试的机器,需要全社会为之努力。放下孩子的学习成绩,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默默耕耘,静待花开!

休学一年她带孩子四处旅游

“望女成凤心切,恨不得倾其所有,但事与愿违,女儿厌学,将自己关在房间里,直至休学。想起那段日子,我和孩子爸爸心里焦虑极了。直到看见孩子眼神里不再闪烁光芒时,我才恍然大悟,自己错了……”说起曾经的经历,吴梦(化名)声音哽咽了。

吴梦说,自己的女儿在高一结束后休学了一年。“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看着别的孩子开始学画画、舞蹈、围棋、国学……我也毫不犹豫地给孩子报了这些课,此外还报了外教口语,因为有专家说那个年龄段是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期。”吴梦说,到了小学二年级,因为老公喜欢听大提琴,女儿就开始学习大提琴。刚开始孩子还算积极配合,上40分钟课,然后每天回家练习1个小时琴。后来孩子坐不住了,为此,自己也没少批评和惩罚孩子。

后来为了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也为了升初中时加分,吴梦又给孩子报了奥数班。“那时,虽然孩子也会发脾气,也会不愿意学习,但最后还是妥协了。”那时,在吴梦眼里女儿很优秀。就这样,在一路的课外班的“助力”和吴梦的严格要求下,女儿很争气,考上了理想的初中和高中。可没想到,女儿上了高中后,一切都改变了。“不知是不是在孩子小学和初中阶段,我们‘扶’得太多了,到了高中她反而跟不上了。”吴梦说道。

“起初,我单纯认为是孩子不争气,总是指责她。”渐渐地,女儿变得不爱说话了,有时被唠叨烦了,便会摔东西、锁房门。看着成绩一落千丈的女儿天天回家后把自己关进房间,听老师说孩子上课也会经常发呆,下课沉默不语,有时孩子还会突然将试卷撕碎,吴梦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她带着孩子找到了心理医生,心理医生给出的意见是,最好先休学,远离现在的学习环境,让孩子释放压力。就这样,在和爱人、学校老师商量之后,吴梦决定让女儿暂时休学。

“在女儿休学的一年时间里,我带她出去旅游,和她像朋友一样聊天。”吴梦说,为了真正明白孩子,她看了很多关于青少年心理的书籍,经常会和心理医生沟通。慢慢地,女儿脸上的笑容多了,说话也多了,甚至会主动和吴梦说起自己的不愉快。就这样,休学一年后,女儿主动要求回到了学校。吴梦也改变了原来只盯着孩子成绩的习惯,开始关注她的快乐,试着和女儿交朋友。最终,吴梦的女儿考取了一所不错的大学。

“当家长紧盯孩子的学习,满口都是叨唠、批评和指责,孩子对学习也就没有了兴趣和好奇,自然也就没了对学习的渴望!”吴梦说,自己终于明白了,作为家长要允许孩子平凡,要接纳那个并不优秀的孩子。

多陪伴让孩子得到认同感、安全感

“一味追求成绩的家长,在当今社会似乎是普遍存在的,他们的过度焦虑,导致自己的孩子匮乏爱、匮乏自尊,感觉自己只能学习好,否则没活路,终日活在担心成绩下滑的危机中。久而久之,青春期抑郁便成了这一类孩子的共同问题。”教育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动力学取向心理咨询师司雅梅说道。

司雅梅说,而另一类家长在表现上是无欲无求的,他们对待自己的孩子全然给予满足与快乐,却不愿意让他们经历一些困难,从而导致他们的抗挫能力极弱。“如此一来,碰到一点挫折,这些被过度‘保护’孩子的应对方式只有哭泣。”司雅梅说,这种被家长这样宠着的孩子,不愿意自己去面对困难,所以这类孩子被社会视为“玻璃心”般的脆弱。

“其实上面说的两类家长都存在各自的问题,那么,面对这两类情况该如何解决呢?”司雅梅说,两类家长都要调整过犹不及的教育偏差。既不要一直用孩子成绩来填补自己曾经的心理不足,又要让孩子有正确的目标、有实施努力的行动。在司雅梅看来,对于孩子来说,学习成绩不是第一位的,学习的态度才是最重要的。而好的学习态度是要从小培养的,这样孩子们才能自己去参与社会竞争,只要能够健康参与竞争,他们就会有生存空间。“这无关乎成绩,却关乎孩子的一生。”

作为家长,内心一定要有这样的准备:天才毕竟是少数,自己的孩子或许很平凡。“千万不要拔苗助长,要让孩子在有目标的情况下正常发展。”司雅梅说,平时要多陪陪孩子,多交流、多沟通,要让孩子得到认同感。

“孩子的想法是多变的,也许他们上幼儿园的时候想当清洁工,到了小学就会想当一名翻译。”司雅梅说,无论孩子的理想是什么,无论孩子的想法在你看来是多么幼稚,也要适当给予认同。

家长应提升自己 与孩子共同成长

“我们都希望孩子成长成才,重视教育也是正确的,但任何事情都有度,超出了正常的限度则适得其反。”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石家庄市政协委员秦丽君说,如果好成绩是以牺牲孩子应有的童年欢乐为代价,甚至造成他们心理健康问题,那真的就得不偿失了。或许很多家长单纯地认为,孩子的健康只包含了身体健康。“其实,世界卫生组织曾提出过‘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秦丽君说。看到这里,那些只注重孩子学习成绩的家长需要反思:自己是在培育健康的孩子吗?

秦丽君说,相信所有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身心健康地成长,却又觉得被一种无形的力量裹挟着,不得不像上满发条的“陀螺”不停旋转。那么,根源在何处呢?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她给出的建议是:首先,政策和评价标准的导向性是起决定作用的,如何找到一种相对最好的指挥棒并减少弊端已刻不容缓。其次,在政策尚未改变的当下,学校和家长都应认识到,孩子健康成长、充满求知欲、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幸福人生和真正成才最重要的,只有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为孩子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才是符合教育和成长规律的。同时对于愈演愈烈的课外班,要从根源和体制上消除其“疯长的土壤”而回归正常。如何让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而不是成为考试的机器,必须全社会都为之努力。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