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有家农村供销社70多岁了,老板还要一直开下去

2021-04-30 18:26:03 作者: 吉林有家农村

4月22日,中国信通院发布了基于微信平台的《数字化就业新职业新岗位报告》。报告显示,由公众号、小程序、视频号、微信支付、企业微信等共同构成的微信生态,在2020年衍生就业机会3684万个,同比增长24.4%。

《报告》显示,数字化的迅猛发展带来数字化就业的快速崛起,也催生一批又一批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新职业新岗位,加上疫情对全球劳动力市场的重塑,新型数字化就业呈现出三大趋势:新工种不断涌现、服务领域持续加深、传统岗位迎来数字化革新。

《报告》收录56个微信就业案例,其中,吉林省一家隐于小乡村的供销社经营者正感受微信支付带来的变化。

作为计划经济的产物,供销社对几十年前的中国人至关重要,销售生活用品、农副产品,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网点遍布城市 农村。1952年,辛屯供销社成立, 1971年吕忠彬开始在这里上班。吕忠彬记得,当时能进入供销社是一件特别光荣的事情,会被很多人羡慕,“有统一的衣服,就是那种蓝色的褂子,还给配一个围裙。”工作时间8个小时,中午关门一个小时,休息、吃饭。

1976年,供销社进行了翻建。南北纵深6米,东西长约30米,相当于传统民房的七间房左右。供销社为了 保留传统的习惯,至今保留着原有的九节柜台和11个木质方格货架。1998年,吕忠彬开始承包供销社。2003年,他用自己半辈子攒下的工资买下这里,把它变成了个人财产。

这里装修保留了从前的样子,包括很多老旧的商品页。大到生产工具、牛马用具,小到水果糖茶、布匹针线,这里大概有2000种商品。当地所需的生产生活用品,这里一应俱全。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热销货”,比如90年代,自行车零件就是其中之一。吕忠彬 仓库里屯了不少自行车零件,如今已是锈迹斑斑。在这块柜台后面,吕忠彬见证了大时代的种种小变化。

吕忠彬刚做营业员时,算账是一项必备且需要极其熟练的技能。比起计算器,吕忠彬更喜欢用 算盘计算,他喜欢听噼里啪啦的声音,像是一种乐器表演。“唱买唱收”也是营业员的基本功,“酱油二斤,收十块,找零五块”,用这种方法保证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同时说明收钱找零。

随着电子支付普及,微信支付也来到了辛屯这个不小村子。老吕多次被顾客问,“能不能微信支付?”开始他摸不着头脑,“什么信不信的,你信我就行。”在儿媳妇指导下,他才弄明白了原理,把微信收款码贴在货架上。从此不用找零,也不担心收到假钱。但是算盘打得也少了,老吕觉得多少有点寂寞。

老吕最近在学用手机,闲下来便会摆弄摆弄。年轻的习惯了微信支付,年老的也抛弃了裹钱的小手绢,现金支付的情况已经很少遇到了,老吕的钱匣子被打开的次数越来越少了。身后的柜子,是当年供销社用来装现金的简易保险柜,现在也用不上了。

村里的老人时常来买个针头线脑,买完东西再唠唠家常。老吕年轻时练出来的一身本事,现在都没用了,他参加过包装、计价、称量的技能比赛,在市郊22个供销社一直保持前三名,心算也是拿手绝技。当年参加比赛,奖品是一条红红的大毛毯,用了几十年也舍不得扔掉。

供销社、乡村超市不再只是买卖的场合,农闲时“ 猫冬”,这里也变成了村民们聚会和娱乐的空间。老吕时常也去串个门,和大家聊会天。

老吕的老伴,十多年前患了脑血栓,活动不便。吕忠彬每天准时关了店,就早早买好菜回家,为老伴做饭。一起吃过饭,两人玩一阵 东北特有的纸牌。

让老吕欣慰的是,儿子说了,他不会出去打工,愿意留在农村,继续父亲的事业。“所以,这家供销社,我们还会一直开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