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前沿】孙若风:文创时代——建立文化中国新的审美表达

2021-05-05 07:52:36 作者: 【文创前沿】

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与人为善,推己及人,家国一体。重家庭、讲家风、邻里互助、爱岗敬业。平日里,大家以和为贵,以亲为美,在微信群和种种社群平台上,相互欣赏、相互点赞,甚至在这样的语境里,把大家都称作“亲”。而种种违背公序良俗、违背传统美德的行为,只要露头,立刻在网上掀起谴责声浪。家国情怀在危难时刻表现得更为充分,举国上下团结一心,步调一致,显示出东方文化和中国传统美德的巨大作用。

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重视个人修养与修为。通过微信、视屏及其他各种自媒体,就可以看出今天社会在自我建设上的种种努力。比如,打造自己的“人设”,也就是在其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展示自己美的一面,有读书、衣食住行、健身、旅游等活动,特别是自己的一技之长,也有与家人、朋友、同事、乡亲相聚的欢乐,还有对公众事件报道、评论的转发,以及对自己所遇所感的原创。现代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种种城市病成为需要面对的突出问题,人格建设、心态调整,也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人既生活在生态中,也生活在心态中,成为共识,一方面努力完善人格,赢得社会的尊重,一方面尽可能以良好的心态面对世界。

当前的文创工作,只有顺应这样的审美心理,潜入传统河流的深处,响应时代的召唤,有所引导、有所创造,才能直抵审美接受者和消费者的内心深处。

首先,天地大美的审美格局。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天地万物都是美,一草一木皆关情。这个世界有多大,审美的世界就有多大;这个时代想象力到哪里,审美的就到哪里。只有格局大的人才有诗和远方。如今的文创,存在着心胸、视野、想象狭窄的问题。总在小圈子里兜兜转转,有时稍有突破,其他人一涌而上,直到把一个好东西玩俗玩滥玩坏。不自信,甚至不自爱,蹭热点,赶时髦,跟风、剽窃,这样的“文创”,实则是“文疮”。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特别是当今中国的社会变化、百姓生活,理应纳入大美视野。宏大题材需要大视野,小事件、小细节,也应有开阔的心胸、眼界,还有对社会发展趋势规律、人民生活需求变化规律的把握,这样的作品才有价值。比如说,文创产品和服务,既可以宁静、闲适,也可以壮阔、明朗;既可以绮丽、空灵,也可以铿锵、昂扬;既可以是小情调,也可以是大情怀。

其次,心物同构的审美感应。要用知、情、意对接外在世界,并且,中国审美方式还更倾向于用直觉、感受、体验、顿悟去观照对象,将心比心,将心比物。《庄子》里的梓庆运鐻,以天合天,入山林观天性,不苟且、不浮噪,淡泊明志,沉静务实,精益求精。如今很多创作者心态太浮躁了,他们来不及沉浸、沉淀,顾不上体会、品味,只想着做快餐,挣快钱。要想手中出好东西,必须深扎生活,先把自己向生活敞开,才能让生活意义向我们敞开。要用真、善、美对接世界。关于人性恶还是人性善,从来有不同看法,中国古代就有两种观点,但占主导地位的是性善论,也就是“人之初,性本善”。而且,与此相联系,相信世界本来的面貌是美的,天之文、地之文,人之文,莫不如此。在中国古典?学中,五色、五音之美对应于人的五情之美。因此,今天的创作者,也要怀有真情、善心、美意去对接世界,引导生活,把正面引导与鞭鞑假、恶、丑结合起来。

第三,美在生活的审美创造。对于审美的眼睛,生活中处处有审美的素材,有天地造物、世态万千,有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有慷慨、慈悯。对生活心存善意、敬畏、感激,对生活发出的审美邀约给予积极的回应。生活当然包括了衣食住行,也包括着劳动生产,包括着我们维护着的自然生态。要在生产、生活、生态的意义上理解“美在生活”,并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创造美的生活也创造美的自己。马克思认为“劳动创造了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劳动创造了文学艺术,因此它是美的。劳动作为一种自觉自由的创造,它本身也是美的。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之所以美,是因为它凝结着古人的智慧、技艺、情感。今天的文创工作,要把这样的美还给生产生活,扎根生活,扎根社会基层,激活深植其中的审美潜能,让世界更美好。

中国传统美学一直是与中国古代经济政治生活结合在一起的,在西方,哲学及美学与实践分离也是近代以来的事,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文化从来就是入世的,即便在某个历史时期或在部分文人那里,表现出遁世倾向,但总体上是世俗化、生活化的,没有走进神学的光环里,中国是天人合一,而不是西方的神人合一,中国是乐感文化,西方是罪感文化,中国重此在,西方重彼在,这些区别决定了各自审美的基本特质和巨大差异。中西方在审美上有很多相之处,我们现在讲的美学、审美,就受教于启蒙主义时期鲍姆嘉通的《美感》,他是公认的美学之父。

但也要看到,近代以来,中国哲学乃至于整个社会科学受到欧风美雨影响,美学出现了与生活的脱节,生避的术语、艰涩的理论,成了少数受过专门训练的人自娱自乐的“学问”。一个时期以来,有的研究者也在探讨中国古典美学现代转换问题。如果只是把中国传统美学亦步亦趋地倒换成西方美学话语,还是从理论到理论,还是维持着专业化、学院化的搞法,这种方凿圆纳式的转换,是没有意义的。还是从实际生活入手,推动中国古典美学的实践化、生活化转换,就能实现其现代转换,发挥它的理论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