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前沿】孙若风:文创时代——建立文化中国新的审美表达

2021-05-05 07:52:36 作者: 【文创前沿】

【专家视点】

文创时代,建设“郁郁乎文哉”大中国

文/ 孙若风

( 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驻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文化和旅游部科教教育司原司长)

文创是通过文化创意、设计与相关行业融合,实现产品物质性与精神性、功能性与愉乐性的结合。这是文化艺术的跨界、中国审美的“破圈”,同样,也是经济发展的跨界和“破圈”。这种融合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文化中国新的审美表达。

在这种融合中,用精神对应的方式,与生产生活建立新的文化联系,“苞举宇宙,总览人物”,天地河山,万千气象,尽收眼底,在开拓新的物质世界的同时,开拓新的价值空间。这是一种新的艺术觉悟、新的审美视野、新的创客胸襟,是中国人新的精神格局。

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而言,千百年来,融合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理念;是工具理性,也是价值理性。

融合,是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之道,是中华文化的鲜明特征。依靠融合,以多元一体、开放包容为特征的中华民族,在这么辽阔的大地上得以凝聚并且坚如磐石,保持着持久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唯一经历几千年而薪火不绝的文明。以农耕文明为主体的中原文化,在历史上既给中华大地上的游牧文化、海洋文化带去先进成分,又从这些文化获得新鲜血液,特别是敢拼敢闯的精神和开放开阔的视野,从而共同积淀为中华文明的基因。这决定了我们民族的精神气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华夏子孙的行为方式。

融合,今天仍是基本思路与方法,比如城乡融合、三产融合、产城融合、军民融合、媒体融合。“一体化”与“融合”有时概念上各有侧重,但高度关联,比如全球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有的时候就是“融合”的另一种表述,如城乡一体化、三产一体化。“和谐发展”、“协调发展”作为科学发展的方法乃至于观念,也与融合有高度关联。于此可见,融合的经济与融合的审美几乎同时问世,并相向而行,当非偶然。

从美学上说,给融合方法直接作用的是天人合一的哲学观。这是先秦时期已经形成的关于宇宙、世界、人与社会起源及相关系的认识,是儒释道各家的共同主张和立论基础,千百年来,虽然哲学上流派林立、道统纷出,但都以天人合一为依归。这一哲学思想,还决定了中国社会的道德观、伦理观、政治观、经济观、军事观等几乎所有思想观念,当然也决定了?学观。

如果说天人合一是中国的基本哲学观,那么,由天人合一而来的和谐美学观则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理念,而融合正是和谐的基本条件和路径。在一定程度上,“融合之美”是“和谐之美”的又一种表达。

由此决定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面貌:

一是万物有文的审美本质。这种“文”,是事物本质属性的表现,就像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里说的,虎豹无“文”,则虎豹不成其为虎豹,与犬羊无异;犀牛皮虽然坚硬,制成铠甲也还得涂上色彩才好看。孔子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指的是人,刘勰则把“文质彬彬”泛化为世界万物原本应该有的面貌。有事物的存在,就有“文”的存在,有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必然是“文”的世界,其规律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所以刘勰在《文心雕龙》开篇第一句就发出“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的感慨。

二是天地皆文的审美对象。这与关于文的本质认识是一致的,其思想在《易经》里就有表达,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中做了清晰的论述。他指出,日月叠璧,此为天之文;山川草木,此为地之文;世间万物,无不有文。五色为形文、五音为声文、五情为人文,各种“文”构成了这个大千世界。

三是物一无文的审美原则。《国语.郑语》提出:“声一无听,声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从中国传统的辩证法出发,世界总是对立的统一,有阴就有阳,有晦就有明,“一阴一阳谓之道”,正反两个方面,形成了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也形成了事物之“文”。“文”即是“纹”,如同我们先民手中的绳是由不同股的细线拧成,纹也是由不同的线条构成。

四是人为灵秀的审美主体。《周易》将人与天地并列为“三才”。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中说过天文、地文之后,就讲到人文:“人为五行之秀,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言是心的产物,而心是人之心,而人又是天地之心,因此,人文是天地间最美的文。

五是物我一体的审美境界。按照天人合一的思想,万物有文,人亦有文,二者同源同构。“物我一体”是“天人合一”理论在人与天地万物关系上的具体化。北宋张载《西铭》:“民吾同胞,物我予也”,视大众为手足,视万物为同类。先秦时期还认识到“比兴”手法在审美创造中的作用,孔子说“君子比德于玉”,并且指出了《诗经》中“兴观群怨”的应用,而“兴”的特点就是诗歌先由景说起,然后才是引发的情。先景后情,情景交融,是中国诗歌的基本格式,也是所谓“意境”的主要特征。而情景融合,就是物我一体,支撑它的美学思想是人、物不分的“一体之仁”。

今天,我们是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去认识世界、把握世界,当然不可能完全照搬古人的哲学观和审美观。但是,中国传统审美已经深植于民族的文化肌体,成为我们审美的深层意识和自觉方式,而且,它与我们同样熟悉的唯物辩证法相通相融。

因此,在审美心理上,如今的我们对以下三个关系的认识,与传统审美一脉相承: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亲近自然,热爱自然,效法自然,从自然中获得启示和滋养,也把自己的心志投射给自然,“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西方是模仿(比如赫拉克里克所说的艺术模仿自然),中国是同构,这决定了对自然不一样的感情。所以,虽然今天旅游业态日趋丰富,但以自然山水为主的风光游仍然是旅游的主打类型,与自然相关的乡村游、周边游、康养游等等蓬勃兴起。农文旅体康一体化,农村的自然环境是这些活动展开的基本条件。在城市更新中,为市民营造良好的户外活动空间,主要手段不外乎扩大植被、森林、绿地、湿地、廊道、热岛,修复城市生态。广场舞在中国城市的勃兴,并且成为一道风景,其原因就是追求在席天幕地中、在充满乡村气息的音乐中,在模拟的自然环境中,与周边世界融为一体。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