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很多人都在判断风口期、红利期。然而,对不确定性的过度关注,会导致我们对未来产生很多错误的预判。只有多研究那些不变的、本质性的东西,我们才可能不被机会主义所摆布,构建远大的格局观。
简言之,越是变化,越是需要长期主义。
灯饰品牌缺位迷思
我国是灯饰生产制造大国,灯饰企业数量众多,但真正能形成品牌的,却寥寥无几。能在终端被消费者叫得出名字的品牌,几乎没有。
这个问题,业内一直在讨论,早已是陈年旧话。许多人归之为灯饰行业的特性:产品难以标准化、批量化生产,终端关注度低,复购率低等等。这些原因,客观存在,但并不能成为我们在品牌建设上庸碌无为的借口。
我认为,灯饰品牌缺位,除了外部因素外,还与企业自身的能力和格局有关。
一是难以形成系统化的企业能力。
在灯饰行业,许多在细分领域做得不错的企业,规模大多在几千万元之间,一小部分一年销售额在1-2亿元之间。3亿元,是很多灯饰企业难以突破的天花板。
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企业尚未把个人的能力进化为整个组织机构的能力。在企业的初创阶段,凭着老板个人卓越的胆识、勤奋的工作,常常可以在一个细分市场内脱颖而出。但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单凭老板以及几个高管的能力和努力,已远远不够。它需要一套系统化的流程,将过往行之有效的方法、经验固化为企业的能力,并在统一的价值观指导下,持续不断地开展正确的工作。
在业内,有的领导者常常会关注一个点。比如,有的痴迷于产品设计,做出来的产品着实惊艳,无与伦比。但企业达到一定的高度,领导者更应着眼于系统的构建。否则,就无法完成能力的复制和迁移,也无法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抽身出来,去做前瞻性的思考。
又比如,有的企业推出了几款热门产品迅速走红,但却后续乏力。原因在于最初的成功是建立在设计师的一时灵感之上,企业内部还没有建立起能够不断推出爆款的流程。
其次,是价值观的统一。这里说的价值观,并不是挂在墙上、写在文本里的几句口号,而是我们每个人做决策时所依据的标准。对高层来说,它决定着资源的分配;对员工来讲,可能就是很现实地评判一份订单是否有吸引力?某个客户是否比另一个客户更重要等等。
举个例子,很多经销商跟我说,每次进到松伟的星光联盟展厅,都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不管是哪个业务员接待,不管是不是他的客户,都会当作自己的客户、自己的事情热情处理。每次听到这样的评价我都觉得很开心,这说明松伟高端灯饰已经在内部普及、贯彻了一种清晰和统一的价值观:以顾客为中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的能力会渐渐转向流程和价值观。这一点上,松伟高端灯饰依然有巨大的进步空间。
二是架构设计者的格局和视野。
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倘若我们安于现状,小富即安,显然很难适应当前这个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
记得松伟高端灯饰发展早期,我们就采取了跟着欧普、飞利浦开店的策略。当时,松伟还很弱小,但我们的目标很明确,要做一流的灯饰品牌。有了这个目标,行动就有了方向感,生命和事业也就有了更多的意义。在松伟高端灯饰发展的这10多年中,遇到过很多挫折和困难,但我们最后都坚持了下来。如果没有恒定的信念,当遇到失败时,就很容易放弃或者改弦易张,你不会千方百计地想办法去战胜它,打倒它。
回顾这些年行业的发展,当初很多做得比松伟高端灯饰好的企业,现在已经寂寂无名,乃至消失了。有的是当时生意好,老板满足于做OEM;有的是在渠道上投了几百万元,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便渐渐放弃了。单论产品,这些企业在当时业内都是公认的好,但没有长远的品牌化目标,一切都只是昙花一现。
突围:找一块守得住的阵地,建立相对优势
这两年来,照明头部企业、开关类跨界巨头纷纷扩充产品线,不断蚕食灯饰市场份额。它们拥有雄厚的资金、品牌和渠道优势,这让很多中小型灯饰企业顿感“强敌环伺”。
内卷,资本的虎视眈眈,那么,中小型灯饰企业在市场上杀出一条血路的机会还有多少呢?
在我看来,首先必须保持正能量的积极心态。对于经营者来说,“自我怀疑、自我否定”才是最可怕的敌人。
二是聚焦。以“一米宽,一万米深”的战略进行深耕,以专业化取胜。
领先的大企业拥有很多优势的资源,但大企业也有大企业的弱点和不足。最明显的就是,小市场难以满足其业绩增长需求,从而很难投入足够的资源来进行这一市场的开发。
一家市值1亿元的企业,2000万元的新增收入就能维持20%的增长目标,第二年若要达到这个目标,则需保持4400万元的增长。
一家市值10亿元的企业,要维持20%的增长率,就需要获得2亿元的新增收入。如果是100亿元,那么这个数字就是20亿元。
上市公司不仅要保持增长,还必须保持一定的增长率。否则,其在资本市场的吸引力就会下降。但是,规模越大,维持企业增长率的难度也变得越来越大。因此,它们需要寻找增长潜力足够大、能够快速实现标准化的市场,而灯饰行业看起来并不具备这样的特征。而这,就是我们在狭缝中生存的机会。
定位之父特劳特在《商战》一书中曾写道:在巨头统治的市场中,小企业应该尽量缩小战场,在小型战场上建立相对兵力优势。这种战略在军事上运用得最成功的就是毛泽东。而在商业界,你很少看到哪家企业因为专注于细分市场而破产,却常常听到有的企业因为过度扩张而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