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桥”上看巨变·黔东南篇】红军在药柜悄悄留下医疗费

2021-05-11 11:22:53 作者: 【“红军桥”

编者按:

我们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

当年红军在贵州期间,沿途打土豪、开仓放粮、救济贫苦群众,赢得了“甘人”(意为贫穷的人)的信任。老百姓献门板、砍毛竹、搭浮桥、架木桥,帮助红军两渡乌江、四渡赤水,为红军带路、送情报、抬担架,积极参加红军……

虽然硝烟已经散去87年,但当年留下的军民鱼水情、红色革命故事还在代代流传,并不断激励着后人前行奋进。为充分挖掘用好贵州的红色资源,进一步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多彩贵州网特推出“‘红军桥’上看巨变”系列报道。

记者 彭典 杨昌鼎 夏季 姚辉

黎平县高屯街道上少寨村河边,有一座87年前红军和村民共同整修的桥,当地人称作“少寨红军桥”。

黎平县与红军的故事有很多。其中,翘街一家四代相传的百年中医药铺“九如堂”,就见证了红军长征经过此地的过程以及翘街的发展历程。

“87年前,爷爷给两名红军战士看过病,一名腹泻、一名腿部受伤。红军说话很和气,爷爷坚持不收费。但他们离开后,爷爷在药柜上看到了一卷钱。”4月28日,“九如堂”大夫谢廷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说。

四代相传的百年中医药铺“九如堂”

黎平会议召开地所在的翘街迄今有600多年历史,街口耸立着一座高大的石牌坊。翘街全长1公里,因两头高,中间低,故名翘街。又因形似翘起的扁担,当地人又称为“扁担街”。

1934年12月中旬,红军进入黎平。当时,整条翘街上的老百姓家里都住着红军。红军纪律严明,从不扰民,对老百姓很礼貌。

今天走在翘街上,随处可见浓厚的红色文化,红军当年的宣传标语也依稀可见。56岁的谢廷跃祖上就在翘街开药店,至今有百年历史。

从小,谢廷跃就听爷爷讲述红军在黎平的故事。尤其是给红军看病的故事,爷爷总是兴致勃勃地说了一遍又一遍。

当时,黎平县的老百姓都知道有部队要来,但不知道是红军。老百姓很害怕,纷纷关了店铺的门,包括九如堂。

后来有人敲门,谢廷跃的爷爷打开一看,是两名红军。

其中一名红军礼貌地询问:“能帮忙看一下病吗?”

谢廷跃的爷爷请他们进屋。检查后发现,一名红军腹泻、一名红军腿部受伤。谢廷跃的爷爷给他们开了药,又包扎了腿伤。

看完病后,红军询问价格,谢廷跃的爷爷摆手道,不用钱不用钱。说完,送他俩出门。

红军走后,谢廷跃的爷爷发现药柜上有钱,是两名红军悄悄留下的。

谢廷跃

“爷爷常常念叨,要给老百姓好好治病。”谢廷跃说。

近年来,红色文化带动红色旅游的发展,游客越来越多,翘街越来越热闹。

父亲年老后,谢廷跃便接下了药铺,来找他看病的大多是熟人。

2016年,一名湖北籍女士来翘街旅游,听说谢廷跃看病看得好,便来试一试。谢廷跃给她开了7副药,她的病得到好转,谢廷跃便又给她开了几副寄过去。后来,这名女士给他寄来了一面锦旗,感谢他医者仁心。

最忙的时候,谢廷跃一天要看几十名病人,最远的从西藏慕名而来。

“但愿世间人无病,宁可架上药生尘。”谢廷跃说,这是古代药铺门口的对联,也是他的心声。红军待百姓谦和有礼,他会把红军精神传承下去。

编辑:黄桂花

编审:张云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