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枭雄魏武候死后,因为没有立储君,造成两个儿子魏罃和公中缓为争夺君位大打出手,魏国由此发生内乱。历史一再证明,只要有内忧,必然会伴随外患。江湖法则也一再提示:趁你病要你命。于是同为三晋的兄弟之国,韩国和赵国来趁火打劫魏国。
韩懿侯和赵成侯联合出兵攻打魏国,在浊泽这个(山西省夏县附近)地方交战,大败魏军,包围了魏国都城(安邑,山西省夏县)。本来胜利在望,但是韩懿候和赵成候对"分赃"之事产生了分歧。赵成侯说:"杀掉魏罃,立公中缓为魏国国君,然后让他们割一些地给我们,我们再退兵,这是对我们两国最有利的做法。"韩懿侯说:"不妥。杀死魏国国君,是强暴;割地后才退兵,是贪婪。不如让魏罃和公中缓两人分别治理魏国,魏国分为两半,比宋国、卫国还不如,我们就再也不用担心魏国的威胁了。"两人都不同意对方的意见,所以韩懿候生气的率领韩国的军队乘夜离去,没有韩国的帮助,赵成侯也只好退兵归国。这使得魏罃有了喘息的机会,在韩国和赵国撤兵之后,魏罃打败并杀死了公中缓,从而即位,魏罃就是后来有名的魏惠王。
韩懿候的方案是分裂魏国,要永远的消除隐患,而赵成候的方案是割让土地,目的是要获得利益。从表面上看,韩懿候的方案属于从本质上解决问题,眼光更长远,而赵成候的方案明显的短视,只是想占点小便宜,远没有韩懿候看问题的深度。
执行方案不是创意比赛,孰优孰劣不能只看想法,但更关键的是看能否落实。只有能落实的方案才能被称之为好方案,如果没有可行性,一切都是纸上谈兵。从可行性上来说,我觉得赵成候的方案更加的合理。
战国时期地图
为什么韩懿候想把魏国一分为二,让魏罃和公中缓分而治之的方法不可行呢?
我的理由是,因为公中缓没有实力和魏罃分庭抗礼。分析如下:
1、 从正统性上来说,魏罃是长子,公中缓是弟弟,公中缓本来就没有资格和魏罃争位置,公中缓来争夺王位,在法统上属于以下犯上,是不受法统支撑和保护的,这就造成公中缓不具备魏罃的政治优势。
2、 从民意拥护度上来说,公中缓也不是魏罃的对手。这一条紧接第一条,可以说是因果关系,因为公中缓没有法统上的优势,所以会缺少民意支持。
3、 从双方实力上来说,公中缓更不是魏罃的对手。如果开始时没有赵国和韩国的介入,公中缓就已经被魏罃灭掉了,事实也证明,在韩国和赵国撤兵后,公中缓马上就兵败被杀,可见没有外援,以公中缓的实力是无法和魏罃抗衡的。
4、 从权利斗争的游戏规则来说,政治斗争向来只有一个赢家。无论是东风压倒西风,还是西风压倒东风,只要目的是"一统江湖",而不是偏安一隅,魏国最终都会合二为一。韩赵两国最终都捞不到好处。魏罃和公中缓,就像是任我行和东方不败,无论谁上位,都决不允许魏国分裂。
魏惠王剧照
所以,赵成候的方案才是可行的,因为当时韩赵的军队有能力把魏罃杀掉。而且我认为扶持公中缓上台是更高明的方法,因为一旦把魏罃杀掉,也就意味着魏国就没有了合理合法的接班人,这时他们强行扶持一个"名不正言不顺"的公中缓上位,公中缓自然会感谢韩赵两国,割让土地自然不在话下,这就会使得韩赵两国得到实在的好处。就算公中缓是中山狼一样的人,也没有关系,只要赵韩两国不让公中缓把魏罃的后代杀光,使得魏罃的后代有机会流亡到外国,那就无异于就是给公中缓的头上悬起了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
公中缓虽然可以把魏罃在魏国的所有拥护者全部消灭,但是只要没法把魏罃的后代斩草除根,魏罃的后人就可以借助其他国家的军队来争夺君位,这种利用外国军队复辟君位的事情在战国时期是十分常见的。
只要魏罃的后代存在,那公中缓的继位就永远没有正统性。一旦魏国的政治有任何的风吹草动,魏罃后代都可以利用自己的身份在魏国掀起一场血雨腥风。保留了魏罃的后代,就相当于保留了魏国革命的火种,那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火种。
即便魏罃的后代没有实力和公中缓争君位,也不想来争位置,但总会有一部分野心家来利用魏罃后代的身份,从而大做文章,所以只要魏罃的后代存在,那就是给魏国的政坛埋下了一颗不定时的炸弹,埋下了产生内患的种子。一旦魏国总是疲于安定内患,那还怎么能向外发展呢?所以说赵成侯的方法,才是真正可以削弱魏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