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泰坦尼克号中国幸存者:8 位中国乘客,6 人幸存

2021-05-12 22:42:02 作者: 寻找泰坦尼克

在台山收藏华侨物品的关翌春有上千封银信。1950年,一封从美国旧金山寄到台山的银信里写道:"吾相信中国各地尚有困难,一时未能办到,料政府有办法,祈各人安心。"1952年,"华侨在美国不甚自由,亦仅仅能维持生活耳""料我国迟数年,发展工业农业等,相信多华侨回国过太平之日也。"

如今,在家乡台山,银信变成了电子转账。

关翌春说,像方荣山一样能踏上美国的土地已是幸运。再早些时候,许多台山人被"卖猪仔",关在舱底运往各地做苦力,生病了就扔下海。一张照片里,华工的辫子挂在绳上,全身赤裸,等待检查身体。"好像蚂蚁一样"。

1859年由澳门开往古巴的船只触礁而沉,船长水手乘小艇逃生,850名华工全部死亡。

美国太平洋铁路建筑时,万名华工作出极大贡献。当东西两段接轨,于1869年举行庆祝典礼时,华工没能参加。这些人在美国被称为"中国佬""支那佬",在家乡却被尊称为"金山客""金山伯"。带回"金山箱",塞得越沉越满,越是荣耀。

LeeBing很可能也往家乡寄过钱,"他的一生算是成功的。"施万克说。

LeeBing的踪迹出现在加拿大的一个小镇上。他是6人中唯一公开谈论过船难的幸存者。他在加拿大开了一间咖啡馆,常端着牛奶送给街边玩耍的孩子。

方国民从未听父亲讲起泰坦尼克号或是船难,他甚至不知道父亲做过水手,母亲也不知道。但方荣山胳膊上有一个水手常见的水果文身,方国民只见过两次。

曾与方荣山通信的后辈朱红品,听奶奶念叨过大舅公"乘大船撞冰山"的事情,"一个老太太没有文化,唯独这件事记忆了几十年,一定是触动很大。"

究竟"大船"是不是泰坦尼克号,纪录片团队研究了那段时间撞冰山的所有船只,发现只有两三艘,且多为小船,方荣山很可能就是泰坦尼克号上的FangLang。

下川岛寻人

方荣山的故乡下川岛在南海之滨,热带典型植物环绕,一处沙滩已被开发为景区。山的另一面,本地人保持着平静的生活。一片人迹罕至的沙滩上,海浪呼吸起伏,100多年前,方荣山就是从这里坐船远行。

虽然方国民坚信父亲方荣山就是FangLang,纪录片团队仍在寻找更结实的证据。

研究员李大川的祖籍也是台山。他爷爷那代去了美国,父亲在美国出生。因为寻找方荣山的历史,已过中年的李大川回到家乡,"我去了至少30个村子。"

李大川常穿整洁的衬衫,保持儒雅的派头,寻找方家后人仿佛寻找自己的过去。每每去村里打听,他总结出经验,时间选在午饭后,地点是每个村都有的风水树,老人家喜欢坐在下面乘凉,李大川远远看到他们,就笑着打招呼。

村民总是热情地回应着外来者。施万克记得,他们有一次敲陌生人的门,一位赤膊男人应声开门,看到眼前架着麦克风、摄像机,还有外国人,男人爽快地都请进门。"如果是我,肯定锁门,报警。"施万克笑着说。

2018年,纪录片团队在下川岛找到了方荣山的侄孙,面对镜头,他忽然念起方荣山写在信里的诗:"天高海阔浪波波,一根木棍救生我,兄弟一起有几个,抹干眼泪笑呵呵。"

诗附在正文旁,字迹清晰,概括了方荣山的经历,也是证明他是FangLang的重要证据。

在美国旧金山湾一片花木葱茏的小岛,建筑物上出现一块块整齐的汉字。它们跟方荣山的诗很像,"美例苛如虎,人困板屋多,拘留候审多制磨,鸟入樊笼太折堕"。

当载着泰坦尼克号幸存者的轮船抵达纽约港时,正是美国《排华法案》施行的时期,中国的底层劳工不被允许进入美国,商人、学生等除外。

天使岛是移民等待被遣返的处理站,企望从这里进入美国的人,常常要等待半年时间,接受轮番审问,证明自己的身份。问题有"家里米缸放哪""从大路到你家房子门口要走几步",稍有错误,即被遣返。

纪录片团队找到研究天使岛的华人学者杨月芳,她70多岁了,满头白发,有力地背诵着中国人在百年前留下的苦痛诗篇。有人甚至不堪折辱而自尽。

制片人罗彤在现场听着,眼泪滚了下来。"我完全感受到当年华人进入美国的心情。"她为拍纪录片入境美国时,被移民官拦下,进入等候室,被严厉询问。"我才等了三四个小时,那些人等了三四个月。"

如今,天使岛已成为美国移民历史博物馆。《排华法案》于1943年底废除。

施万克形容,寻找6人的过程就像拉一条丝线,能拉下一点就是新发现,如果断了就只能算了。

导演罗飞记得有一张著名的照片是幸存者在海难次日早晨拍下的。如果能在救生船里看到FangLang的脸,再与方荣山的照片对比,无疑是最有力的证据。

在2019年,台山市有163万海外华侨华人,国内的常驻人口有95万。但出国的热潮在衰减,关翌春发现,最近5年,生意不好做,许多年轻人不愿意出去。

出海之地

施万克猜测,方荣山的沉默还有另外一种解释:"他没觉得这是特别了不起的事情。我坐船,船沉了,我幸存了,那又怎样,我还得活着,我还要赚钱。"

1912年,踏上那艘豪华的游轮时,18岁的方荣山行李里装着两双靴子,6件衬衫,半打领子和领带。他很有可能计划着在不久的将来,和两位朋友在俄亥俄州开一家公司,成为商人,合法地生活在美国。"年轻的方荣山要赚钱,要成功,这是他的梦。"施万克说。

随着巨轮与冰山的致命撞击,方荣山的两个朋友沉于海底,他靠一块木板等来救援,除了生命,一切都没了。

"他最终也没有成为很有钱的人。"施万克说。方荣山开过洗衣店和餐厅,过了两三年倒闭了,又开一家,又倒闭了。但他耐心地等了35年,一直寄钱回家,帮助亲友。

现代人已经很难理解那种坚持了,施万克说。在拍纪录片的过程中,他经历了亲人离世、调查毫无进展、素材严重缺乏,几次想放弃,但想一想,还是一直往前走,"你也可以抓住那块木板"。

电影《泰坦尼克号》里,趴在木板上的中国人,是好莱坞华裔数码影像制作设计师林凡客串的。得知纪录片即将拍摄,林凡第一个表达了支持。

电影导演卡梅隆愿意担任纪录片的监制,并说服好莱坞同意纪录片使用《泰坦尼克号》的片段。他们还征得了每一位出现在镜头里的演员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