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随申办,看到最左侧紫色的‘新冠疫苗预约’吗?点开它,再点下方蓝色的社区居民登记。”5月12日下午,在静安区共和新路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志愿者正对着屏幕上的PPT为老人讲解手机预约接种的操作方法。“终于搞明白了,我现在就预约,下周去打疫苗!”73岁的王老伯举着手机说。
最近,一场覆盖百万上海老年人的智能技术运用提升行动在全市铺开。依托全市数千家养老服务机构、上万家公益基地,民政部门设立大量“随申学”服务点,引导社会组织、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等力量,为老年人提供智能手机学习培训和帮办服务。年内,预计申城将有百万人次的老年人享受到这一服务。
集中培训释疑解惑
截至今年3月,共和新路街道户籍人口约7.6万,60岁以上老年人约3.1万人,老龄化率达41.26%,远超全市层面数值,老年人对智能手机的学习需求极为迫切。
担任培训课主讲人的志愿者卜树栋说,自今年3月以来,已开展四次集中培训课程,除了微信支付、随申码、乘车码等,还包括“如何使用叮咚买菜App”“如何用饿了么点外卖”等常见操作,“因为每次来的老人都不同,所以同一主题内容会讲好多次,有时也会根据老人现场提问进行教学。”
卜树栋发现,老人们遇到的很多难题往往是因为误操作。例如,有子女为避免老人使用手机支付导致财产损失,往往不给父母的手机绑定银行卡,使用余额支付,但余额不够时就得用银行卡转账。“很多老人不会转账,由于操作频率不高,往往学了也很难记住。”
培训时,卜树栋会在电视屏幕上播放提前制作的PPT,按照步骤教老人,为了让老人看清,特意使用大字号和醒目的配色。如果老人跟不上或有疑问,其余3名志愿者会在课堂内辅助指导。
每节培训课的人数控制在30人以内,时间在1.5—2小时。上完课,老人向志愿者表达感谢。因为子女平时工作忙,老人不好意思频繁麻烦子女。卜树栋说,很多子女提醒老人,不要乱按手机,因此老人很怕操作不当把手机弄坏或被骗。“我和老人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手机有问题就关机重启,别怕。”
通过具体场景提供帮助
仅提供培训,对老人使用智能手机的能力提升有限。一位公益上海的工作人员说:“现在手机和软件更新太快了,培训的频率再快也很难完全跟上。”此外,志愿者们发现,大部分老人的学习能力有限,想达到完全自如操作并不现实。
考虑到这一点,培训更多聚焦老人平时可能涉及的具体场景,“通过在场景中设置服务点的形式,安排志愿者为前来办事的老年人解决实际问题。”工作人员说。
经过大量前期线上线下走访调查,民政部门梳理归纳出老年人常用和亟需的智能手机应用十大场景,包括就医、出行、亮码、扫码、聊天、缴费、购物、文娱、用机、安全等。这些场景被汇集在一款名为“长者数字生活随申学”的微信小程序中,并分为八大类,包括社区服务、文化体育、公共交通、园林绿化、邮政电信、医疗、商超和银行。
如医疗进一步细化为预约挂号、电子医保等;邮政电信则细化为线上缴费、故障报修等……老人只需点开其中一项,小程序就会弹出附近相关的服务单位,显示负责人电话、地址、距离等,显示在程序中的服务单位均配备志愿者,老人可现场寻求帮助。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降低老人在享受帮助过程中的风险,所有服务点和志愿者都张贴或佩戴统一标识,在服务过程中保障服务对象的信息安全、支付安全。对于不便出门的老年人,可在家人帮助下,通过相关网站、微信公众号、电视专题节目等远程观看教学视频或图片,自主学习。
“截至目前,‘长者数字生活随申学’的社区服务已经实现全覆盖,我们正在抓紧联系更多交通、医疗、银行、商超等单位加入该项目,进一步扩大服务范围和受益人群。”工作人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