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电表博物馆

2021-05-18 17:32:47 作者: 一个人的电表

2021年5月18日,是第45个“国际博物馆日”。博物馆,在大家看来一般都有着恢弘的建筑和精美的藏品。但在江苏泰州的一家普通民房里,却“藏”着一个略显简陋的“私人博物馆”。这间“博物馆”只有约七八平米大小,里面密密麻麻满是主人收藏的“宝贝”:来自不同年代、各种型号的电表。

李如兵在他的“电表博物馆”里展示自己的藏品。

这间小型电表博物馆的主人是国网泰州市姜堰区供电公司员工李如兵。从1985年从事电表修校工作开始,他收集电表至今已有30多年,不仅对各类电表如数家珍,更对每只电表的零部件特点烂熟于心。对一些经典的型号,李如兵根本不用看,光靠摸上去的手感,即可辨别电表的年代、型号。

因校表结缘,开启抢救性保护

李如兵之所以与电表结缘,还要从他的岗位说起。作为一名电力校表员,在日常工作中,李如兵经常会接触到一些将被淘汰的电表,有的还十分罕见。

李如兵正在拆解老式电表,并对其进行保养、擦拭。

“旧电表‘退役’后一般会被送到废品站,一锤子下去,一段历史就没了,怪可惜的。”出于喜爱,李如兵将一些本该销毁处理的电表留了下来。自此,他便开启了这场旷日持久的电表收藏之旅。

平日里李如兵总爱去各地的废品收购站走走转转,或在拍卖网站上蹲守竞拍,有时为了买到心仪的电表,不惜花上几十倍的价钱。2001年冬天,李如兵的父亲不慎将他收藏的一麻袋旧电表当废品卖了,李如冰得知后,连夜冒着严寒和大雨赶去了废品回收站,花双倍的钱将电表赎回。

李如兵在讲述自己的电表收藏史。

2016年,李如兵在海南出差时,像往常一样前往废品收购站“淘宝”,正巧看到废品收购站老板正在拆电表,凑过去瞧了瞧,发现这块电表正是自己在拍卖网站上错过的哈尔滨阿城仪表厂1956年生产的ИO型单相电度表。“老板,我给您100元,您把这块表交给我吧!”李如冰赶紧上前报价。正常情况下,电表拆开零件后大概只能卖5元左右,但店主看李如兵如此激动,立马坐地起价,要价500元。虽然明知自己被“宰”了,但李如兵担心再难遇见这么好的机会,还是掏出钱包,换回了自己梦寐以求的电表。

李如兵展示自己从海南废品收购站上“抢救”回来的电表。

“在不懂行的人手里,这些电表就是破铜烂铁,被拆得支零破碎当废品卖掉,我收藏这些老电表也算是一种抢救性保护吧。现在不‘抢救’,以后再想收集就更难了。”李如兵说。

因情怀相伴,见证历史性变迁

在李如兵的小型电表博物馆里,从1905年我国最早使用的英国弗伦蒂电表,到新中国生产的定型型号机械式电表,再至如今的智能电表,200余种电表“成系统”“不断代”地挂满了三面墙。

李如兵收藏的历史最悠久的一块电表:1905年生产、重达9斤的英国弗伦蒂电表。

在李如兵的眼里,挂在墙壁上的每一块电表,不仅见证了电表技术的变迁,更见证了中国电力事业的发展变迁。

“大家对机械电表向电子电表变迁的直观感受,是电表从依靠齿轮运转的笨重金属黑盒子,过渡到依靠电子信号运转的液晶精确计量装置。”李如兵手里拿着重达9斤的英国电表,感叹电表技术的变迁,“最开始设计的表,电流大都是1安培的,连现在的一个电风扇都带不起来。那个时候我国的工业基础还相当薄弱,而现在的智能电表都是几十安培了。”

电表博物馆的一面墙上,挂满了李如兵收藏的全系列国产机械电表。

看着满墙饱含时代印记的电能表,锈迹斑斑的金属外壳,停止转动的齿轮和表盘……想到自己以前的工作早已被计算机和智能仪表所取代,李如兵的脸上浮现出笑容,他为这个时代而自豪:收藏的电表技术会改变,但中国电力向前发展的势头不会变。李如兵的电表收藏将会继续下去,和中国电力的发展一起走下去。

时至今日,李如兵墙上还挂着自己工作时拆解的电表,留作纪念。

从机械到智能、从进口到国产,从抄表员到智能抄表和远程监控、从人工校验到自动化检定,中国电能表所走过的发展历程亦是中国电力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一个重要缩影。

“我想通过我的收藏,让更多人关注电表的发展,消除一部分人对电表的误解。”在李如兵看来,他自己建起来的“一个人的电表博物馆”,就是想让这个小众的收藏行当得到社会更多的关注,让老百姓在享受如今指尖缴费、实时查询便利的同时,感受电能表计量得越来越精确与公平背后的技术变迁与科技发展。

李如兵的“电表博物馆”

除此之外,李如兵还想和现在从事电表研究制造工作的人多多交流。尽管现在已经不在从事表计工作的岗位上,他还是想把自己收藏的这段“电表的历史”,原封不动地传递给如今的电力工作者,希望他们继续书写中国电力发展的新篇章。(李堃 陆星辰 孙雅雯 陈雅男)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