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蓝皮书:一批名校大咖被指学术不端,海外造假论文被曝光

2021-05-27 17:32:36 作者: 反腐蓝皮书:

原标题:反腐蓝皮书:一批名校大咖被指学术不端,海外造假论文被曝光

南都讯今日(5月27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反腐倡廉蓝皮书:中国反腐倡廉建设报告No.10》。蓝皮书关注了学术不端治理与科研诚信建设工作,认为当前学术不端案例呈现三大特点:一批重量级学术人物卷入学术不端质疑、大批发表在国外期刊的造假论文被曝光、学界不正之风和教育公平问题受到重视。

2019年9月以来,学术不端治理与科研诚信建设工作有了新进展:一大批学术不端案例曝光,涉及重量级学术人物和大规模论文造假;学术界不正之风受到重视,教育文化领域弄虚作假问题引发关注;有关部门新出台了一系列治理学术不端、改革科研评价的制度和文件,科研诚信建设的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

蓝皮书建议,“十四五”时期,应进一步开展好科研诚信教育,增强对学术不端的免疫力;加大科研诚信案件查处力度,真正体现“零容忍”;完善科研诚信建设制度体系,强化工作机制;发挥学术打假专业人士作用,加强技术手段建设;破立并举,将科研与人才评价改革措施落到实处。

一批重量级学术人物卷入学术不端质疑

最先受到举报的是南开大学校长、工程院院士曹雪涛。2019年11月14日,前斯坦福大学助理研究员伊丽莎白?毕克(Elisabeth Bik)在国外学术交流在线平台PubPeer上发文,举报曹雪涛的18篇发表在国外科技期刊上的论文涉嫌图片、数据造假。截至2020年6月底,曹雪涛受到质疑的论文累计超过60篇。曹雪涛对部分论文进行了回应和解释,但对大部分论文没有做出回应。

2020年11月29日,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实名举报3名科学家学术造假的邮件截图在网上流传。邮件内容涉及的3位学者是:武汉大学教授、医学院院长李红良,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化细胞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裴钢,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学术所长耿美玉。面对舆论质疑,李红良和耿美玉所在单位分别发声,做出回应,称经过调查,认定两人不存在学术不端;裴钢课题组所在单位也声称进行了调查,但结果不详。

2020年5月,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中科院院士董晨在PubPeer上被人匿名举报20多篇论文涉嫌学术不端,主要问题是一图多用和重复使用。针对质疑,董晨回应称,“基本上排除恶意造假”。

2020年7月,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北大医学部主任、工程院院士詹启敏在PubPeer上被质疑25篇论文涉嫌学术“造假”,时间跨度超过20年。主要被指涉嫌问题包括实验图像重复、违反动物实验伦理、实验结果或存在常识性错误等。詹启敏回应称,“少数论文中确实存在标记错误的现象,并不涉及学术不端,也不影响科学结论”。

2021年1月21日,科技部会同教育部、卫生健康委、中科院、工程院、自然科学基金委等6部委,就曹雪涛等人涉嫌论文造假行为公布调查结果:曹雪涛、李红良、耿美玉未发现论文造假,但存在图片误用问题;裴刚未发现论文造假。

大批发表在国外期刊的造假论文被曝光

2020年2月,“学术打假人”伊丽莎白?毕克再次爆料,她和团队发现了400多篇来自不同机构的论文,在条带、图形版式和标题上高度雷同,似乎都产自同一个“论文工厂”,而这些论文几乎全部来自中国的几十家医院,其中包含了多家三甲医院。

2020年4月,施普林格出版集团旗下期刊《多媒体工具和应用》批量撤稿了33篇文章,其中大部分文章的作者来自中国。该刊近两年已累计撤销39篇主要作者来自中国的论文,撤稿理由包括“剽窃他人未发表手稿、操纵作者身份、试图颠覆同行评议发表系统、内容抄袭、图像未经允许不当复制”等,“牵涉到国内数十家高校、单位和公司,其中有多篇论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

2020年5月,伊丽莎白?毕克再次爆料8篇中国作者的医学论文造假,这些论文的“作者不同、医院不同、癌症种类不同、蛋白表达不同,结果竟然完全一样”!“还有多篇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2020年6月,国外某大型出版集团旗下的一本著名计算机科学期刊撤回中国学者13篇文章,撤稿重要原因都涉及“同行评审造假”,即作者冒充审稿专家“自写自审”。2020年6月,For Better Science网站上发布了中国数学领域涉嫌论文批量造假的报道,“共发现65篇论文涉嫌造假,77位署名作者分别来自中国44所高校”,造假形式包括“反复抄袭、伪造同行评议”、虚构论文作者等,至少已有21篇被撤稿。一些作者“越来越自信”,甚至开始引用自己的问题论文。

据有关统计,截至2020年7月,世界范围内共有23425篇SCI论文被撤稿,其中中国有10303篇,远远高于第二位的美国4125篇,中国论文撤稿占了世界的44%,“位居榜首”。2013年以来,中国SCI论文撤稿数量呈现持续上涨趋势,2019年撤稿数量536篇,2020年截至7月底已高达388篇。

学界不正之风和教育公平问题受到重视

除了学术不端问题,学界一些不正之风问题也受到了舆论的关注。不正之风的严重性虽然比不上抄袭、剽窃、造假这些学术不端问题,但由于其具有一定普遍性,社会容忍度较高,容易发展为学术不端,因此其危害性不容小觑。

2020年初,一篇2013年发表在学术期刊《冰川冻土》上的论文火爆于网络。论文标题为《生态经济学集成框架的理论与实践》,作者是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徐中民,文中大谈“导师崇高感”和“师娘优美感”,令人跌破眼镜。徐中民称赞的导师,是《冰川冻土》主编、中科院院士程国栋。这篇论文被誉为2020年第一篇“神论文”。《新京报》评论认为:“论‘导师崇高感’和‘师娘优美感’上核心期刊,乃学术之耻!”

《冰川冻土》奇葩论文之后,《银行家》杂志“父子集”进入大众视野。有学者发现,长期担任《银行家》主编的王松奇在该刊上开设“父子集”专栏,发表自己的书法和儿子王青石的文章,至今已有数十篇。一家金融领域的学术期刊刊发书法作品和诗歌散文,且诗歌和散文的作者又是主编儿子,这种涉嫌滥用学术权力的做法受到舆论的质疑。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