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5月29日讯(记者 范祥海)1998年从事玉米育种与栽培工作,23年如一日奔波在田间地头与科研室,不断地学习、研究,为了培育出玉米新品种,她几乎付出了一切。她就是菏泽市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曹凤格。
曹凤格,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1990年至1998年从事大豆培育工作,1998年至今从事玉米育种与栽培工作,现任菏泽市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曹凤格在工作中
多年前,曹凤格在参加农业大学交流会时,别人向她提起,菏泽现在还有在做玉米品种培育?当时她不知道如何回答,这句话对她的打击很大,从那时起,她下定决心一定要填补菏泽玉米品种的空白。
初见曹凤格,黝黑的皮肤。玉米生长期间正处于炎热的夏季,一般人在太阳下站一个多小时就晒得头发晕、汗直流,为更好地了解玉米的特征特性,她却要在试验地忙10多个小时。特别是授粉的时候,从11点到下午3点火辣辣的太阳再加上田间的湿气,汗水混合着花粉在身上流,真的很不舒服,但她却没有因炎热停止过,还经常对外人说,夏天授粉能免费治疗颈椎病、免费洗桑拿、免费花粉浴。
不仅白天手脚不停、头脑高速运转在试验地套袋授粉忙8、9个小时,晚上还得加班2、3个小时写明天的育种工作计划和授粉吊牌,这样的工作强度、这样长的工作时间她没感觉到累,想到的只是多做一个材料,就多一分希望,就可能对玉米育种工作有所推进。
曹凤格在海南进行玉米育种与栽培工作(左二)
在海南做科研的那段时间是她最难忘的,海南的老鼠很多,有次在撒老鼠药的时候,手不小心碰到了嘴唇,开始没有当回事,直到同事发现,才知道自己中毒了,经过短暂的治疗,终于脱离了危险,这一刻她感到很无助。“但是为了培育出玉米品种,一切都是值得的。”曹凤格说道。
功夫不负有心人,作为第一育种人,曹凤格先后选育出菏玉127(鲁农审2014005)、菏玉157(鲁农审2015005)、菏玉167(鲁审玉20160016)、菏玉138(鲁审玉20170014)和菏玉19(鲁审玉20190024)等5个玉米新品种,打破菏泽玉米品种空白现象。
在曹凤格的努力下,申请植物新品种权保护10项,包括:菏玉127、菏玉157、菏玉167、菏玉138、C8210、QT2433、QT2373、CY12806422、菏玉19和K965。菏玉157植物新品种权(品种权号CNA20140948.5)和菏玉127植物新品种权(品种权号CNA20151097.1)2项已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授予植物新品种权。
2020年在青岛农业大学参加科研活动时,校长告诉她:“小曹,你们的品种很好,在我们青岛种植面积很大、很广。”得到认可和肯定,曹凤格心里乐开了花。“这份肯定是我们工作前进的一种动力,更是一种荣誉。”曹凤格对记者说道。
据悉,在曹凤格团队的努力下,育成的菏玉系列玉米新品种近五年在山东省共示范推广463.2万亩,平均每亩增产43.7公斤,共增产玉米20241.84万公斤,获经济效益3.24亿元。示范推广的“玉米精量播种高产配套栽培技术”自2015年在菏泽市示范推广,已累计推广528.6万亩,平均每亩增产玉米30.1公斤,共增产玉米15910.86万公斤,每公斤按1.6元计算,获经济效益2.55亿元。
据了解,曹凤格研发的科研成果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菏泽市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6项,获实用新型专利1项。在农业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作为第一作者7篇,通讯作者1篇。
多年以来,曹凤格重视科技服务意识,近几年共举办高水平科技讲座27次,培养农村科技带头人1812人,培训农业技术人员5016人,指导培训农民朋友12371人,发放各类培训资料4.7万余份,实现了成果落地转化,切实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我市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做出了积极贡献。
曹凤格获得2021年菏泽市最美科技工作者(右一)
近年来,曹凤格被授予“菏泽市第十二批拔尖人才”、“全市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民革山东省优秀女党员”、“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先进个人”、“政协创建活动先进个人”、“山东省第七届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玉米专业委员会委员”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