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 承德博物馆端午节期间开放公告

2021-06-11 14:04:32 作者: 公告 | 承

端午

端午节期间:6月12日---6月14日

承德博物馆正常开放

即9:00-17:00,(16:00停止入馆)

闭馆日调整至6月15日星期二

温馨提示:观众入馆前,在安检处出示预约码、健康码(行程码)、身份证,经安保人员检测体温正常后进入景区。

当景区内观众密度较大时,我馆将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控制入馆速度、单向参观等安全措施,敬请广大观众予以理解配合。

端午安康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如果节日有颜色,端午节一定是青色的。或是一支江南的竹篙,轻柔点破春江水;或是一枚南国的粽叶,细雨氤氲水湄旁。端午节,似一叶小舟,载着屈原的《离骚》,溯流而上,是青青子衿,亦是青史沉沉,穿越千年,与你相见。承德博物馆祝大家端午安康!

1

端午起源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端”,即开初之意,故古代称正月为“端月”,称年初一为“端日”。元代《岁时广记》载曰:“五月初一曰端一,初二曰端二,数以至五曰端五。”“端”亦有“正”之意,《广雅·释诂》曰:“端,正也。”《礼记·礼运》曰:“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所以,端为始。“午”即正中,“一纵一横为午”,纵横交错在正中,阴阳交错立正,是为“端午”。

最早端午节源自于神话信仰和天象崇拜。东方苍龙七宿,春季于东方抬头,夏季于南方腾升,秋季于西方退落,冬季即隐没于北方地平线下。仲夏端午,是龙飞天的日子,苍龙的主星高悬正南中天,龙气旺盛,所以端午节又称龙阳节,是上古先民会以龙舟竞渡形式祭祀龙祖的节日。

2

端午习俗

“一村一船遍一邦,处处旗脚争飞扬,祈年赛愿从其俗,禁断无益反为酷。”可见,最开始划龙舟是一项祭祀活动,主要是用于祈求平安和丰收。后来,深受民众喜欢,发展成为了一项集体的竞赛活动。龙舟竞渡分为请龙、祭龙神、游龙和收龙等几个版块。

食粽子

粽子,即粽籺,又称“角黍”、“筒粽”,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春秋时期就已出现,最初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到晋代,成为端午节庆食物。经过千百年,端午食粽的习俗不仅流传到全世界各地,发展不同流派,除了国内的南北甜咸之争,在国外不同的国家也发展出了各自的地域特色。

佩香囊

端午给小孩佩香囊主要也是出于辟邪驱瘟之意。香囊一般用五色丝线缠绕而成,或者采用彩色绸缎或布块包上棉花,掺和着川芎、白芷、排草、芩草、丁香、山艾、细辛、甘松、白芷、甘草、雄黄粉等中药粉,再用彩绸扎绣而成。

挂艾草和菖蒲

端午节期间,以艾叶悬于堂中,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榻,以辟邪驱瘴、驱魔法鬼。艾叶是一种药用植物,有一种特殊的芳香能驱病、驱蚊;菖蒲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能起到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作用。

3

端午节与屈原

从文献记载来看,最早将屈原和端午节联系起来的,是南朝梁人吴均的神话志怪小说《续齐谐记》。屈原一生怀才不遇,遭谗去职,流放沅、湘,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九歌》等诗篇。最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有对联曰“汨罗沉恨,千年难涤屈子愤;粽叶飘香,百世共仰圣人芳”,表达了端午节人们对屈原的敬仰和怀念之情。屈原一生,高洁傲岸,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他“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是他一生忧愤,“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他终生探寻,“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是他坚贞志节。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高洁志趣已深入人心,端午节纪念屈原的习俗也一直延续至今。

相传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到汨罗江边凭吊屈原。人们拿出饭团等食物投进江中,为防被蛟龙所食,于是用楝树叶包饭,以彩丝缠缚,后来发展成粽子。

龙舟竞渡亦引发诗人对屈原的怀念之情,如北宋诗人张耒《和端午》诗曰:“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全诗凄婉悲切,情意深沉。明代诗人边贡《午日观竞渡》中,先写“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之竞渡盛景,再写“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之个人感慨,触景生情,表达诗人对屈原的怀念之情。

来源:九派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