吵伤了的婆婆,吵不散的妈:万错始于“嘴”

2021-06-13 05:16:51 作者: 吵伤了的婆婆

小时候,总会和父母犟嘴,但是“叛逆期”三个字就化解了和老人之间的冲突。

等到长大结婚,甚至生子,和婆婆吵,和妈妈也吵。

这个时候,没有了“叛逆期”的遮羞布,只剩下了“鬼哭狼嚎”“哭哭啼啼”“唉声叹气”的琐碎。

之所以是“琐碎”,是因为造成日常争吵的,往往不是那些大事,就是生活中的小事摩擦,突然一下子,“话”不对位了,就吵了起来。

万错始于嘴!不会说话,就容易祸从口出。

学会说话,是每一个人必备的技能,也是对他人最起码的尊重。

著名硅谷投资人吴军,在其新书《吴军阅读与写作讲义》中,特别提倡每个人都要听得懂,更要学会“说”。毕竟,“说”是一个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直接途径,也是人与人接触的必经之路。

一、话不对位,怨怒喷出

我结婚生子后,和母亲一起居住,母亲帮我照顾孩子。

平时我们一团和气,可是每次遇到给她解决问题时,就会小吵小闹,甚至大吵大闹。

有一次,母亲和她同事金姨聊微信,金姨让帮个忙。于是,母亲就告诉我,让我帮金姨办件事:金姨要办理退休,但是有一个证件的日期不对,让我帮忙复印后把日期改了。金姨说打字复印社说做不了,于是就要找我帮忙做。

我断然拒绝了,这不是简单地打字复印,而是造假。我直接拒绝了,并说:你别随便答应别人!你知道这是什么吗?哪家打字复印社整不了?是人家不想摊责任,才不给整的。

我妈说,她家附近没有,好不容易找到一家人家不能整。你就帮个忙不就得了,一件小事。啥事求你都费劲!

我怒气冲冲地说:你是想让我坐牢啊!你整不了的事,就别随便答应了。

我和妈争吵起来,一连几天没说话。

当然,母子俩没有深仇大怨,可是当时的确我们俩都十分地生气。

其实,后来想想,为什么会生气呢?

就是两个人的话,不在一条线上,对不上位置。

这大抵就是所有争吵的起始点吧:你没说明白,他没听明白,双方都在自己的世界里,自认为握得住理,想得明白,讲得透彻!

最终是两败俱伤式的怨怒载道!

在我和母亲的争吵中,我只是说了结果,可是并没有解释清楚为什么,母亲也自认为这是一件小事,她根本不明白这不是复印,而是作假。

所以,很多生活中的矛盾,并不是真的矛盾,而是话不对位之下的误解。

二、语调:争吵的加速器

所谓“好好说话”,并不是在于语言内容的精准,最重要的却是在于语调,或者说是语言表达的形式。

有一次,在金马奖颁奖典礼上,主持人调侃黄渤,是穿着睡衣来参加颁奖典礼。黄渤面带微笑,立刻回答说:在台湾,我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难道在家里还需要穿外衣吗?

黄渤的一句话引起满堂喝彩。不仅化解了尴尬,更重要的是,凸显了海峡两岸的一家亲,血浓于水的关系。

这就是最好的语言表达!

在《吴军阅读与写作讲义》中,吴军老师写道:“在批评和挖苦对方时,要用风趣但不庸俗的语言,不能直接攻击对方。”

所以,在交谈过程中,要控制自己的语音语调,保持“平静而又节奏”。

平静,顾名思义,即处变不惊!

谈话中,突然提高分贝的行为,都会成为一只利剑,刺中对方的神经,激化矛盾。同时也成为自己急躁的表征。因此,平静,是自己的底气,也是较少矛盾的方法。

节奏,即说话的时候,不能太快,太快就容易让人抓不住重点,忽视了重要信息,也不能太慢,太慢则容易让人溜号,犯困。因此,保持节奏,让语言富有轻重缓急的变化,抓住对方的注意力。

让语调“平静而有节奏”,可以提高语言表达的效用。

三、“说得好”要做到两件事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曾说:“要使人信服,一句言语常常比黄金更有效。”

“说得好”不是一个人进阶课程,而是一个人成长的必修课,每个人都要学会说话。

良好的口头表达要做到两点:

第一,“口头表达要有对象感”。

不同的对象,他们的思维方式、知识水平等是不同的,要根据对象的不同调整口头表达的语言。例如,对于年轻人来说,当被问到共享单车的使用时,只需要随口一句“扫码支付就可以了”,年轻人就会明白共享单车如何使用了。而对于像我妈一样的老年人来说,他们对手机支付不了解,这个时候的“随口一句”,会被他们认为是敷衍和搪塞,因为他们不懂,于是就会形成话不对位,造成矛盾。最好的方式,就是带着老师实地操作,一边操作一边详细讲解。

正如书中所说:“永远要用对方懂的事情和概念去解释、形容新事物,不能用只有自己懂的概念去解释别人不懂的事物,因为自己懂东西,别人未必懂。”

第二,“口头表达要有吸引力”。

年轻人最讨厌老人做什么事?就是说教!

往往是老人已开口说教,儿女们就像带着紧箍咒的孙悟空一样,痛苦!可是,也并不是说不可以说教,那就要改变语言表达的方式,采用类比后对比的方式,比直接的批评更容易让人接受。

每个人都有自己熟悉的生活场景,听到和自己的生活场景类似的内容,就更容易接收信息。因此,类比是一个非常好的表达方式。

有对比才有高下之分,因此,在口头表达时,多做对比,听众的印象才会深刻。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