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网信办出手!注意,整治“饭圈”绝不是与粉丝为敌

2021-06-16 16:03:40 作者: 中央网信办出

极目新闻评论员 屈旌

6月15日,中央网信办宣布,即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清朗·‘饭圈’乱象整治”专项行动。此次专项行动将针对网上“饭圈”突出问题,重点打击5类“饭圈”乱象行为。(据6月15日中国新闻网)

如今的“饭圈”,的确已经到了不能不整治的地步了,已经不能再轻描淡写地说成“只是小孩子追星过了度”。线上,未成年人高额消费,集资“打投”,渲染攀比炫富的不良风气;粉丝之间互相谩骂,雇佣“水军”,刷量控评,甚至出现“造谣诬陷”、“人肉搜索”等违法行为;“饭圈”粉头大肆宣扬“用金钱来衡量爱”的错误价值观,甚至人为营造各种“鄙视链”,对粉丝进行PUA,粉丝因为应援数据未达预期而被后援会“惩罚”的新闻,让人瞠目结舌。

而线下呢,多少心智未成熟、经济不独立的未成年粉丝,在狂热情绪的驱使下,在“粉头”、“黄牛”的怂恿下,在利益链的诱惑下,偷窥偷拍明星日常,骚扰艺人及其家人的私生活,高速追车、冲撞机场、硬闯头等舱……在各种公共场所无所顾忌地扰乱秩序,这已经是侵犯他人人身权益,影响公共安全的违法行为,绝不能以爱之名将其美化。而现实中追星行为的疯狂,也与网络上长期以来乌烟瘴气、邪风横行的不良诱导,存在着极大的关系。

因此,整治“饭圈”乱象,从线上做起,从源头抓起,才能有的放矢,立竿见影。而线上整治的重点,表面上看上去,是庞大得让人无从下手的粉丝群体,而事实上,应该是整个“饭圈”背后那些真正攫取利益,教唆推搡的幕后“黑手”。虽然每一次,做出荒唐行为、遭受非议的,都是一个个“只是太爱了,没有坏心思”的粉丝,但事实上,每一次被舆论批评、引发巨大争议之际,很多粉丝也感到委屈和迷惘,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也不知道事情为何会发展至此,认为自己是在为一部分“不理智粉”背锅,从而对监管和批评产生抗拒心理。其实,一旦进入到“饭圈”的话语体系,理智和非理智的边界,很难守住,就是因为,背后有太多人在推波助澜,别有用心,从中渔利。

最简单直接的,就拿饱受诟病的“集资打投”来说,如果网络平台不是变着法儿地巧立名目,设置五花八门又其实毫无意义的“榜单”,粉丝就不会为了一些虚无缥缈的排名彼此争斗,从而给了“粉头”、“水军”牟利的机会;如果明星的知名度和价值,是靠作品和实力说话,而不是靠粉丝用钱买流量,靠数据造假来实现“爱的供养”,就不会出现“哥哥没排面都怪我们不努力”的奇葩逻辑;如果平台认真履行主体责任,加强对网络不良信息的审查和管理,对于煽动“互撕”、“蹭热点”等行为零容忍,又何来漫山遍野的营销号带节奏,何来那么多口水仗和垃圾信息充斥于网络空间。

要整治“饭圈”,首先要了解“饭圈”。“饭圈”不只是一个概念,而是由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组成的群体,而且其中多为青少年。他们本应是社会最有朝气,最有希望的一群,不应该深陷虚幻的流量沼泽,沉湎于无聊的“刷量控评”之中,哪怕是追星,他们从中获得的更应该是快乐和动力。而整治“饭圈”,不是为了批判他们,推开他们,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他们,帮助他们,让他们喜欢一个明星,也能喜欢得轻松积极一些,而不是因为喜欢,就要被卷入虚掷时光,耗费金钱和精力的黑暗旋涡。中央网信办出手整治“饭圈”,不是以国家监管之名与粉丝为敌,恰恰是为了治病救人,给粉丝营造更为良性文明的网络生态。

“饭圈”痼疾难除,症结究竟在于粉丝,还是在于那些利用粉丝的人,监管部门要擦亮眼睛,要追根溯源,要精准打击,更要长效全面治理,以线上带线下,从源头到末端,让追星不再是“拜金逐利”的代名词,而真正成为年轻人追着光前行的成长之旅,同时彻底剜除“饭圈”毒瘤,还网络空间以清朗和清净。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来源:楚天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