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武警执勤四支队十中队,你很可能早已和这些官兵有过“亲密接触”

2021-06-17 13:11:26 作者: 上海武警执勤

对于很多人来说,身着“橄榄绿”的武警战士离他们的生活总是有些遥远,大家对这个群体都非常好奇,但如果你生活在上海,那你很有可能早已和武警上海总队执勤第四支队执勤十中队的官兵们“亲密接触”了。

你看过每天人民广场前的升旗仪式吗?你遇过南京路上的“为民服务”吗?你体验过节假日南京路上的武警“网红人墙”吗?这里面都有十中队官兵的身影,他们就是这样一支为民服务、守卫城市的队伍,更是一支对党忠诚、作风优良的强军先锋。

武警战士讲述党的故事

1921年7月,10多位有志之士赶到这个幽静的小院,轻轻叩响铜环……”

6月16日,中共一大纪念馆内,新兵讲解员李帅将一块块展板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前来瞻仰的游客认真聆听,情绪随着徐帅讲解的起承转合而变化。

李帅是十中队培养的第100名党史讲解员。“对党史的每一次回眸,都是一次对初心的叩问、心灵的涤荡。”李帅说,穿着军装在党的诞生地讲党史,他既感无上荣光,更感使命艰巨。

一次,讲解员徐子建在介绍“一大”代表不同的历史命运时,一名游客突然插话问道:“什么是托派活动?”几十名游客随之把目光聚焦到徐子建脸上,期待他给出答案。徐子建一时不知如何作答,幸好另一名经验丰富的讲解员及时救场帮他解答。

“每一次解说都是一次党史考试。”徐子建说,参观者的提问不一而足,有的是“求知之问”,比如“列席一大的尼克尔斯基是什么人”;有的是“解惑之问”,比如“陈独秀、李大钊为什么没有参加会议”,这些问题都考验着讲解员们对党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作为一名军人,穿着军装站在人群中宣讲党史,我们必须首先学好党史,坚定自己的信念,才能做到理直气壮、字正腔圆。”

徐子建说,为了做到随时能够应对观众提出的各种问题,每名讲解员都把《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党史军史通读了、记熟了,对一些重大事件了然于心,个个成为了“党史百事通”。

自1999年至今,十中队培养出百名义务讲解员接力在中共一大纪念馆、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等红色场馆讲解传播党史,把党的声音传播到千家万户。“武警官兵讲党史,让人感觉端庄、威严,更有信服力。”中共一大纪念馆宣教部开放主管马玮佳说,十中队战士业务水平却可以与专业讲解员相媲美,是纪念馆里的一张“红色名片”,带动了更多的人主动学党史、讲党史。

近年来,中队携手中共一大纪念馆,组成军地党史知识宣讲团,先后为驻地社区、企业、学校开展党史宣讲700余次,派出20余人到驻地5所学校担任校外辅导员。在宣讲团的带动下,10余家单位、百余名青年志愿者也加入到党史宣讲队伍中。

6月9日,由官兵创拍的《兵哥说党史》教育短视频第100集正式上线。这部被许多网友称为“网红党课”的系列视频,从首集推出就备受追捧,网上点击量破3亿次、转发量超百万,被70余家社区、企业、学校作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

传承红色血脉,奋进强军征程。建队68年,十中队官兵取得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成绩:1994年被武警部队授予“南京路上学八连模范中队”荣誉称号,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学雷锋活动先进集体”等15项全国性荣誉,荣记集体一等功3次、二等功11次、三等功19次,连续26年被上级表彰为“基层建设标兵中队”。

39年来南京路上为民服务

“‘武警雷锋’又来啦!”5月21日,由十中队官兵和同济大学、上海市和平眼科医院等8个单位70余人的志愿者服务团队,深入4个居委会,集中开展为民服务。因为疫情的原因,十中队从1982年延续至今39年的南京路为民服务活动被迫中断,那段日子里,不少驻地居民每月20号还是会到十中队为民服务点等待,一些群众甚至还打电话到中队询问情况,担心部队搬了地方,以后再也不能见面。他们等待的不仅仅是服务,更是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

其实,中队为民服务一直没有中断。”

十中队“雷锋班”班长汪维巧说,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以后,他们就经常采取小群多路的方式,深入社区、企业之中开展为民服务,并尝试探索出了“点对点”“菜单式”服务新模式。

终于,今年的5月21日,在十中队的倡议下,集中为民服务活动得以重启。队伍撤离前,不少居民拉着战士的手一个劲地说:“下个月一定还要来我们这!”

开设为民服务点只是官兵播撒文明新风的一部分。几十年来,官兵还建立每月走进孤寡老人、走进自闭症儿童、走进残障人士“三个走进”机制,联合高校、医院、企业和律师事务所,开展对接一个贫困户、资助一个贫困生、建立一个图书站、设立一个医疗点“四个一”活动,让雷锋精神弘扬在申城的大街小巷。

忻鸿发是中队官兵陪伴时间最长的孤寡老人之一,他双目失明,常年卧床不起,膝下没有儿女,生活十分困苦。官兵得知后,主动当起了“兵儿子”,给他搞卫生、清垃圾、擦身体从不嫌脏,急事难事一个电话马上到场。20年春去秋来,忻鸿发逢人就说:“即使我有儿女,恐怕也做不到这样!”

39年来践行宗旨,官兵累计照顾孤寡老人27名、残疾人12名、军烈属15户,资助16名贫困学生重返校园,为公益事业和慈善基金捐款300余万元,被表彰为“全国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集体”“全国拥政爱民模范单位”“全国扶残助残先进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