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在朋友圈分享开心、吐槽不爽。但在朋友圈“说话”也要讲分寸,如果说话“出格”,比如在朋友圈骂人,性质就会改变,严重时甚至构成违法行为。这不,银川一男子就因在朋友圈泄私愤“骂人”,诋毁对方为“行业败类,以次充好”,被告上了法庭。最终,法院判罚:公开道歉,并赔偿对方损失1000元。
或许,在很多人眼里,这样的事情有点小题大做。不就是在朋友圈发表一下个人看法,即便有不当言词,也属于一时气愤之言,何至于“上纲上线”?殊不知,微信朋友圈、QQ群是人数相对较少的私密小空间,但也隶属于网络开放大空间,哪怕再小概率的事件,都有可能借助小圈子的网络空间发酵传播,以几何级速度“渲染”得人尽皆知。尤其是侵害他人权益的事件,一旦借由网络扩散,对他人名誉乃至工作生活造成的恶劣影响不可估量。
网络从来不是法外之地,任何人都会为自己的不当言论和行为付出代价。所以,即便谁也不能保证自己时时都能用正确的方式说正确的话,但保留一些清醒,时刻绷紧脑子里的法治之弦,还是很有必要的。毕竟,不管网上还是网下,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文明有度地发表各种言论,都是构建公序良俗和法治社会的基础所在。
来源:宁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