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也留在作家们火一般的笔触下
“那一代人、那一段岁月,他们的青春……历史不能忘记。”由巴金故居与中国现代文学馆主办的“火——中国作家的抗战岁月”多媒体展览,8月24日起在线推出。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说,举办这一展览,为铭记青春,也为铭记历史,“抗战是改变中国现代文学史后半部分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展现一代爱国知识分子在抗战期间艰苦奋斗、坚持抗战的不屈精神,“火——中国作家的抗战岁月”由京沪两家重要文学机构联合推出,结合视频、图文、全景互动多种形式,编织成立体展示空间,分上、中、下三部分推出。
在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中,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冰心、艾青等中国作家和诗人们,和全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奔走于烽火之中,以坚强的意志和火一样的热情,为民族争取自由与正义而工作。他们用文字,揭露敌人的滔天罪行,激发同胞的抗战信心和勇气,是抗战中一股强大的文化力量。他们的作品,体现了炽热的爱国情怀和高尚的牺牲精神,是抗战史中不可分割的部分。“火”,灿烂热烈、无所畏惧、生生不息。展览以巴金抗战三部曲“火”命名,意在突出中国作家们的抗战作品在战火中燃烧的激情。
“云端”的这场多媒体展览,由“做一个战士——中国作家抗战诗文云上朗读会”、“我爱这土地——中国作家抗战作品版本展”、“火——巴金的抗战岁月”三部分组成。“中国作家抗战诗文云上朗读会”中,读者可以听到童自荣、丁建华、梁波罗等名家和赵丽宏、孔明珠、走走、杨绣丽等沪上作家朗读的抗日作品选段,如巴金《第一次听见那炮声》、夏蕾《八月的风暴》、王统照《上海战歌》、田间《给战斗者》、靳以《他们是五百个》、萧珊《在伤兵医院中》等。
“中国作家抗战作品版本展”集中展示众多文学名著的珍贵版本,萧红《生死场》、田汉《回春之曲》、阿英《春风秋雨》、刘白羽《游击中间》、郑振铎《战号》、周立波《战地日记》、卞之琳《慰劳信集》、臧克家《从军行》等约50部作品书影,展示了抗战时期中国作家的创作实绩与风貌。“火——巴金的抗战岁月”板块,由抗战期间巴金的行动轨迹和经历而始,通过作家的角度,展示一个个历史断面。
在赵丽宏朗读的《给死者》中,巴金这样写道:“我们再没有眼泪为你们流,只有热血才能洗尽我们的悔与羞;我们更没有权利侮辱死者的光荣,我们还得忍受更大的痛苦和艰辛。……烈火烧毁年轻的生命,铁骑踏碎和平的田庄,血腥的风扫荡繁荣的城市,留下——死、静寂和荒凉。‘正义’沦亡在枪刺下,‘自由’被践踏如一张废纸。侵略者在中国的土地上安排庆功宴,无辜者的赤血在喊叫‘复仇,雪耻’。是你们勇敢地从黑暗中发出反抗的呼声,是你们洒着血冒着敌人的枪弹前进:‘前进啊!我宁愿在战场作无头的厉鬼,不要做一个屈辱的奴隶而偷生!’……”这首诗写于1937年8月6日,正是“八一三”淞沪会战前。
1937年8月,淞沪会战拉开序幕,这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上海这座英雄的城市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八月的风暴》中,夏蕾写道:“八月吹起了,太平洋的飓风,暴雨,掀动滔天的巨浪,海的浪,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抗争的浪,蓝的波,鲜红的血底波。翻滚着,奔腾着……”王统照在《上海战歌》中写道:“几百万的居民,横心同笑:为结算历久的血债,我们忍待着偿报,忍待着偿报!”
萧珊的《在伤兵医院中》记录下前线战士的英勇——我们偶尔问到作战的情形,一位在吴淞受伤的弟兄立刻爽快地回答道:“那情形实在太令人兴奋了,作战最激烈的时候,我们有三天没有吃东西,不知道饿,只有一个知觉就是多杀几个敌人‘冲呀,往前冲!’弟兄们齐口同心的喊着,不管敌人前面还是机关枪和铁甲车,为了雪耻和报仇,就是‘死’也愉快的,而且我们还躺在自己的土地上!”单纯的脸,单纯的心,却吐出铁一般的句子,另一位没有手臂的同志接着说,不,怒吼着:“难道还有比做亡国奴更悲惨的事实吗?”
巴金写于1938年8月的《第一次听见那炮声》是对一年前那场战斗的回顾:“自由或死!正是抗战的中国的呼声。这一年来为着这自由牺牲了生命与事业的人已经是不可计数。然而自由的呐喊只是一天一天地更加响亮。痛苦并不曾动摇了人的决心。甚至连日残酷的轰炸也不能减少广州市民的抗敌情绪。今天、昨天敌机都在热闹市区中投过弹,昨天有人看见二十多辆卡车装载着受伤者到医院。我昨天下午见到那些残毁的房屋,晚上却看见壮丁宣传队拿着旗帜游行街市,旗上写着:‘八·一三到献金台去。’昨天落弹的地方离献金台并不远!但我知道八·一三那天会有成千成万的人到那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