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玉门市地区遗址附近,曾出土过一件奇怪的器物,它的形状怪异无比,令考古专家们如坠云雾,难以猜测其本身的实际用途。这件文物究竟是什么?考古专家们又会提出哪些猜测?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玉门市新市区以东70公里的火烧沟附近,考古专家们发现了一座古代遗址,由于该遗址紧邻骟马河,因此考古专家们将其取名为“骟马城”。骟马城分为东西二城,城墙除东侧外,三面墙体都基本保存完整,南北长63米,东西宽58米,残高约9米左右,是一座疑似汉代遗址。
考古专家们称,骟马城作为丝绸之路上的枢纽地带,是当时重要的军事基地与驿站,其历史贯穿汉朝至清朝,发现意义十分巨大。在骟马城遗址之中,考古专家找到了大量国宝级的文物,包括青铜四羊首权杖头、人形彩陶罐等,为我国文物宝库再添新成员。
与此同时,考古专家们通过打听得知,当地村民曾在骟马城附近挖出过不少“好宝贝”,为了挽救国宝,考古专家们实施了一次文物考察调研活动,也恰恰是此次活动,令他们见识到了一件奇怪的文物。
考古专家们发现文物的地点,正是当地村民的家中。当村民将文物拿出之后,几乎所有的考古专家们都感到一惊,因为向来见多识广的他们,居然不知道村民手中的文物究竟是何种器物。从外表上来看,该器物高16.3厘米、口径7厘米、底径10.4厘米。整体为泥质灰陶、胎质较厚且小口外侈,呈圆唇、短领、束颈、球形圆腹状,并具有喇叭状高圈足。此器物上部有小口、下方无底,为贯通结构,器身腹部位置,安装有四对扁方形器耳,器耳双双相对为一组,且各组之间存在长方形凹槽,横向贯通有一排穿孔。
神秘器物的出现,引起了专家们的高度重视,出于职业的敏感,他们将该器物运到玉门市博物馆,并迅速召开研讨会,纷纷对该器物的用途进行合理猜测。
对于该器物的作用,专家们共提出了三种猜测,即乐器说、生活器说、冥器说,下面我们对其一一进行简介。
1.乐器说
起初的时候,考古专家们认为,该神秘器物造型独特,在此之前并未出土过类似形状器物。不过从外观造型来看,文物腹部隆起且中部全空,显然是为了方便声音的传播。正是因为如此,该文物应该就是一件敲打类乐器,类似于古代常见乐器——编钟。
这一设想刚被提出,就立即被众多专家否决,因为在这些专家看来,敲打类乐器最主要的性质,便是结实耐用,而陶质乐器,显然并不符合事实情况。况且,从音色与音调上来看,如果以陶制成乐器,则通过敲击所发出的声音相对沉闷,并不能产生悦耳感,因此来说,文物是乐器的结论,其实应该并不成立。
2.生活器说
当“乐器说”被否定之后,另一些考古专家们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他们看来,这件奇怪的器物很可能是一件生活器,至于它的用途,很可能类似于现代的“晾衣架”。持该说法的专家称,器物周边的四对“耳朵”上,存在着许多的凹槽与小孔,这些小孔并排而列的目的,正是为了能够顺利串上绳索,并将绳索收束在一起悬于梁上。在此之后,古人就可以将一些需要晾晒的衣物、食物等,全部挂在凹槽之上,完成一次晾晒过程。至于器物的中空部分,也很有可能是为了便于套在木杆上,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
3.冥器说
继“乐器说”与“生活器说”之后,还有一小部分专家认为,器物的奇怪造型,很可能是一种“随性”行为,本身并不具备任何的实际意义。专家的话语,究竟是什么意思呢?答案很明显,因为在这些专家的眼中,它并非是给活人制作的器具,而是专门为死者陪葬的冥器,所以不可能具备实用价值。
到了今天,关于骟马城遗址出土的神秘器物,考古专家们依然议论纷纷,并试图找出各种证据证明自己的推论。小编也相信,随着未来科技的不断进步,考古专家们也一定会为我们揭开所有谜团。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