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娟正在给孩子们上课
在延安特殊教育学校,有这样一群孩子,当他们呱呱坠地时,就缺少了对这个世界色彩、声音或者情感的灵动认知;也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用超常的耐心与爱心,在坚守和付出中为这些孩子填补了缺失与不足,让他们从懵懂到自立,顽强地成长、快乐地生活。
惠娟:孩子快乐是我快乐的源泉
“老师手里拿的这个东西是什么颜色呀?请同学们大声说出来……”近日,走进启智班老师惠娟的课堂,七八个孩子正在聆听她讲课。惠娟语气平和温暖,孩子们反应积极。“是红色!”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
看到这些活泼可爱的孩子,你如果不特别注意,还发现不了这是一群身体有缺陷的特殊孩子。“这些孩子学东西慢,有时候还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在学习上,需要我们加倍付出耐心和智慧。”惠娟说,要让这些控制不好自己情绪和行为的孩子听自己的,从教10多年来,她从未停止过探索,跟他们处成好朋友、耐心反复地教、当成自己的孩子……
2006年,刚刚从南京特殊教育学院毕业的惠娟来到当时的市聋哑学校(现已更名为“延安特殊教育学校”)当老师。尽管专业对口,有过实习经验,资料上了解过他的学生,但第一次走进教室,实际情况仍让她感觉到“非常震撼”。
这是一群聋哑儿童,他们互相听不到,不会控制声音,“咿咿呀呀”又直又高的声音在教室里不绝于耳,让她感到头皮发麻。“当时,有那么一刹那想过要转行。”惠娟说,坚持下来的她遇到的更大难题在于如何让聋哑的孩子们准确接收到教育信息。
惠娟教授的课程是语文。她把之前学过的教学方法全部都用上,但看到孩子们总是对讲授的内容一知半解的神态表情,她的心里有点泄气。
“要有耐心!”惠娟不断地给自己加油打气。“当时选择特殊教育这个专业,立志要帮助特殊人群时,朋友都说我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最难的时候,惠娟常常会想起自己的初心和选择,想起朋友的鼓励和支持。
“当把他们当成自己孩子的时候,就会发现,他们时时能带给人惊喜和快乐。”长久和学生交往,随着时间的慢慢流逝,想要孩子多学知识的惠娟慢慢不再执着于这一点,她认为,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更为重要。转变教育理念的她常常收获意想不到的快乐:当孩子们完成一幅绘画作品、学会唱一首歌、会做一件手工艺品、会说一句完整的话时,都变成了她和孩子们一起快乐的源泉。
为此,惠娟不厌其烦地为孩子们设计了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实行一人一案。同时,惠娟还利用周末时间,和住校的孩子一起游戏,一起吃食堂。孩子们对她的好感和爱意如同沙漏一样,慢慢随着时间越积越多,而他们的默契和学习效果也越来越好。
如今,启智班这群孩子虽然常常还是不会说话,但在不上课时,他们会微笑着走到惠娟跟前转悠;上课的时候,他们会认真听她说话,跟她学习……看到孩子们快乐成长、学有所获,惠娟感到:多么辛苦也值了。
刘丽给孩子们教授布堆画制作
刘丽:最大的心愿是让他们自食其力
“最大的心愿,就是想让他们学会一些技能,自食其力。”惠娟的心愿,也正是该校职业手工课教师刘丽所想。
三尺讲台、一颗丹心。
捧出这颗丹心时,刘丽把青春也一起奉献了。她2005年开始到市聋哑学校工作,教授文化课,2018年,她自学布堆画成为一名手工课老师,就是想让孩子们多掌握一项技能谋生。
布堆画,又称拨花、撂花、布贴画,流传历史悠久,是延川民间艺术中的珍品。从2015年开始,从未接触过布堆画的刘丽,分别到安塞、延川拜师学艺,系统学习了布堆画制作方法。
“没有美术基础,自己制作布堆画都感觉很艰难。”刘丽说。学会制作方法后,为了让孩子们更容易理解布堆画制作课程,刘丽没少下功夫。布堆画往往是根据陕北农村场景来制作,有些场景孩子们没有接触过,不会理解和应运。上课之前,刘丽要收集一些素材,用PPT做成课件,指导学生一步一步完成制作。
她的布堆画课堂上,师生都默默无声。围坐在刘丽身边,刘丽的学生——12个聋哑少年看得仔细认真。刘丽默默打开PPT,孩子们默默观看。她拿起剪刀轻轻剪,孩子们会看着她,也拿起剪刀轻轻剪……剪完后,她会走到孩子们身边,一一手把手教授,让每个孩子都完成作品制作。
在刘丽的引导帮助下,2016年6月,学生作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延安市“2+1”三城联创公益广告大赛中获二等奖,2016年,学生作品在延安春晚《贴窗花》节目中展示,深受各界好评。另外,学生多幅作品被社会爱心人士和国外友人收藏……
“我觉得很欣慰,虽然没有桃李满天下,但看到孩子进步一点点,我就激动和开心,以后会再接再厉,教好这些学生。”“希望孩子们能够学到一技之长,走向社会之后他们能够融入社会,自食其力,自力更生。”惠娟和刘丽的话,也正是其他从事特殊教育老师所想。
在延安特殊学校,这些特教老师们为这些特殊的孩子种下一颗爱的种子,期待它长成参天大树,让他们内心温暖而坚定;为他们种下一颗自食其力的种子,期待它长成参天大树,让他们勇敢负重前行。(记者 叶四青 周欣 王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