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年的历史知识熏陶,我们对圣旨一定不陌生,在看历史剧时,关键人物行刑的时候,一定会有“刀下留人,圣旨到”的情节,而且许多大奸臣,权倾朝野,只手遮天,但是一封圣旨,再大的权臣也要成为阶下囚,那么圣旨真的有这么大的作用吗?
“旨”可以理解为命令、意思等,“圣旨”自然就是圣上的命令和意思,在中国封建王朝,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因此圣旨也顺带着拥有不可亵渎的神圣象征,甚至有“见圣旨如见皇帝”的说法。因为古代皇帝的特殊性,不能随便出宫,并且那时候没有如今这么发达的通讯工具,当皇帝要传达命令到各地方上要怎么办呢?这时候圣旨就诞生了。
作为皇帝颁发命令的一种途径,只要这个皇帝能够正常行使自己的权力,那圣旨的权威性和威慑力是毋庸置疑的,如果抗旨不尊,下场会很惨。在古代,许多地方官封赏罢黜都是通过圣旨来传递,朝廷到地方,相互通讯困难,那古代的官员为什么不伪造圣旨,来给自己封官加爵,谋求权利呢?
我们想到这一点,皇帝更能想到这一点,所以圣旨的制成,都是具有非常严密的工序和难以找寻的材料。首先对不同的官员下达指令,尺寸也不同,古代圣旨都是2米至5米不等,轴柄材质就不同,最高级的是白玉打造,次一级的用犀牛角打造,而且布料也是上等的绢锦织品,这些材料很多都是皇宫的贡品,都是有一定数量的,并且还有工艺十分复杂的图案,比如麒麟凤凰,游龙祥云什么的。
如果想伪造圣旨,首先要找人制造盗版“圣旨”,我不信古代的官员能够在读圣贤书之外,还有精力学习琢玉打磨、织绢、刺绣等工艺。因此想制造圣旨,就得找一批工匠,找的人多了,就容易泄露,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而且没有真的圣旨打样,工匠也难以做出,即使能够做出,也不敢做啊,这可是灭族的谋逆大罪。
其次,除了材料工艺的复杂严谨,圣旨还有另外的防伪标识,就是为了防止那些真敢蓄养一批工匠来潜心制造圣旨、居心叵测的大臣。在圣旨的绢布上,那些绣上去的图案,便用了特殊的手法,像圣旨两端的游龙图案,就有特殊的防伪手法、明太祖朱元璋更是在圣旨的祥云上作文章,或者某一个字,就用了特殊且随机的绣法,因此每个朝代的圣旨,都有非常多且特殊的防伪印记。
并且圣旨的内容,多是翰林学士,皇帝御用秘书写的,古代用毛笔书写文字,那些拟圣旨的皇帝秘书都写得一手好书法,辨识度极高,即使有人能够伪造出一模一样的圣旨,也很难写出一模一样的字,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字帖,有人能够模仿他的笔迹吗?因此伪造圣旨非常困难。
即使从材料、防伪标记、内容字迹、玉玺印章都伪造的惟妙惟肖,但是圣旨总得宣读出来,让其他人知道才有效果吧?在古代,在外地为官的,多少有一些关系背景,亲朋好友在朝廷做京官,如果身边有人宣称收到圣旨,加官进爵,其他同僚跟京中的朋友写信一问,不久露馅了吗,一旦被发现伪造圣旨,谋求权利,那罪过可不是死罪能够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