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争多则几十万大军,主帅发布命令时,士兵能听到吗?

2020-10-07 13:27:40 作者: 古代战争多则

实际上,80万大军几乎不可能,但古代战争的规模也不小,少则几千几万,多则二三十万。

上过学的都知道,即便是一个几百人的年级部开会,校长也得拿个扩音器吼,否则后面根本听不清在说什么。那么,没有喇叭扩音器的古代,几十万大军作战时,主帅是如何发布命令的呢?士兵能听到吗?

有人说,发布命令前会在军中贴告示,让士兵来看,这纯粹是胡扯。且不说这种情况不利于保密,就是能写,也不可能写的。古代将士多是粗人,再说了,当兵的能有几个认识字?实际上,古代将帅发布命令主要是靠三件神器。

第一件:鼓

中学时期有一篇课文叫《曹刿论战》,里面就说过“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为什么三次鼓声士兵就会没士气了呢?因为鼓声通常表示的军令是冲锋或者进攻等。第一通鼓敲响就意味着要作战了,士兵一听到鼓声,来不及思考,只知道要拼命往前冲,故而士气最旺盛,此时作战最勇敢。

可若是一通鼓敲响不进攻,士兵就会纳闷;二通鼓敲响还不进攻,士兵就懈怠了,等到三通鼓敲完,士兵已经毫无士气了,估计心里还得埋怨:敲了鼓又不让冲,搞鸡毛啊!所以齐军三通鼓罢后,鲁军一通鼓,鲁军能大胜齐军。

三国演义中提到过很多次鼓,有擂鼓助威、擂鼓进攻等,所谓击鼓进军就是这么来的。军队中,每次交锋要擂鼓三通,每通鼓要敲333槌。另外,如果遇到紧急情况,鼓声还能起到报警的作用。

其实,春秋时期战争很有礼仪,通常一通鼓都要作战了,曹刿能赢得这次战役,也是靠齐国遵守礼仪。三通鼓罢还不进攻,齐国以为鲁国不打了,哪料到他们突然进攻了。严格来说,曹刿是破坏了君子之礼。

第二件:金

我们看一些书中,经常提到“鸣金收兵”,这说明“金”常常意味着收兵。比如三国中,马超大战张飞时,刘备见张飞与马超斗了一天,就曾鸣金让张飞收兵。

所谓金,有点像今天的锣(也有的是钲),这玩意看起来不大,但是敲起来声音很大,即便两军混战,也能听到,所以军队中常用来作为发布命令用。鸣金通常代表收兵,即便是胜利之时,听到金声也要停止追击,否则就是犯了军法,后果很严重的。

小时候看说唐、三国等书,明明大将马上就能赢了,城上的人一旦鸣金,他就不得不停下来,功亏一篑。小时候很不明白,长大后才懂,其实这都是因为军法如山的缘故。

第三件:旗帜

古代打仗,不是今天影视剧那样,一哄而上。实际上,双方都讲究阵型作战,好要分前军、后军、左翼、右翼等,什么时候冲锋,什么时候撤退,左翼何时进军,右翼怎么辅助都是有讲究的。

混战之时,声音肯定听不到,只能用视觉效果的旗帜来发布命令。旗帜的大小、颜色都按官职严格区分,帅旗为战场最高指挥中心,一举一动都是命令。所以一些小说中,常出现偃旗息鼓、斩将擎旗、旗鼓相当等。

吴宇森导演的《赤壁》中,孙刘联盟以八卦阵对付曹操,八卦阵内指挥台上,周瑜就是让黄盖用旗帜来发布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