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官员的官帽顶部称为顶戴,可以通过顶戴的颜色判断官员的级别。那么清朝顶戴花翎都有哪些意义?
“顶戴花翎”是清代官职品级的标志。 “顶戴”,亦称“顶带”,是用来区别官员等级的帽饰,通常皇帝可以赏给无官的人某品顶戴,也可以对次一等的官赏加较高一级的顶戴。 “花翎”即孔雀尾羽钥,饰于冠后,以翎眼多者为贵,一般是一个钢眼,多者双眼或者三眼。
一、顶戴
清代改冠制,替以礼帽,礼帽分二种:
一为“暖帽”,圆形,有一圈檐边,多用皮、呢、缎、布制成,多黑色,中有红色帽纬、帽子最高处有顶珠,其材料多以宝石制成、有红、蓝、白、金。
一为“凉帽”,又叫“帏琏”,它是用藤皮编成的圆锥形,在用纱做里外面糊罗,用锦练做边,是夏天戴的官帽。
帽顶上附有用猩猩血染成的绢丝帽缨。在帽顶正中鑽有一铜鎏金的底托,这为顶。顶上镶有代表不同品级、各种材质的“顶珠”,这为“戴”。
清朝凉帽等极观念
顶珠:
太子、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侯、伯、子爵及正一品文武大员:所戴的顶珠为红宝石,即常说的“亮红顶儿”。
从一品、正二品,从二品:所戴的顶珠为珊瑚,即“镍红顶”。
正三品、从三品、正四品:所戴的顶珠为蓝宝石顶儿,即“亮蓝顶儿”。
从四品:所戴顶珠为青金石顶,即“镍蓝顶儿”。
正五品:所戴为水晶顶儿,即“亮白顶儿”。
从五品、正六品:所戴为白玉顶儿,即“白瓷顶儿”。
从六品、正七品、从七品:所戴为铜溜金顶儿,即“金顶儿”。
正八品以下至不入流:帽顶只用红缨其它一概没有。
清朝暖帽帽纬颜色:
一、二品:红色
三、四品:蓝色
五、六品:白色
七品往下:金色
相同的颜色的顶戴也有区分:
一、二品:有纯红和杂红之分
三、四品:有亮蓝和暗蓝之分
进士、举人、贡生都戴金顶,生员、监生戴银顶
二、花翎
清朝的礼帽,在顶珠下有翎管,质为白玉或翡翠,用以安插翎枝。清翎枝分蓝翎和花翎两种。蓝翎为鹖羽所做,花翎为孔雀羽所做。花翎在清朝是一种辨等威、昭品秩的标志,非一般官员所能戴用,其作用是昭明等级、赏赐军功,清代各帝都三令五申,既不能簪越本分妄戴,又不能随意不戴,如有违反则严行参处。
清朝花翎花翎又分一眼,二眼,三眼,其中“三眼”最尊贵。所谓“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的眼状的圆,一个圆圈就算做一眼。
皇室成员中爵位低于亲王、郡王、贝勒的贝子和固伦额附(即皇后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资格享戴三眼花翎
清朝宗室和藩部中被封为镇国公或辅国公的亲贵、和硕额附(即妃嫔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资格享戴二眼花翎
五品以上的内大臣、前锋营和护军营的各统领、参领(担任这些职务的人必须是满洲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这上三旗出身):有资格享戴单眼花翎
蓝翎:与花翎性质相同的一种冠饰,又称为“染蓝翎”,以染成兰色的鹖鸟羽毛所作,无眼。赐予六品以下、在皇宫和王府当差的侍卫官员享戴,也可以赏赐建有军功的低级军官。
外任文臣:无赐花翎者。
补充
花翎是清朝居高位的王公贵族特有的冠饰,而即使在宗藩内部,花翎也不得逾分滥用;有资格享戴花翎的亲贵们要在十岁时,经过必要的骑、射两项考试,合格后才能戴用。
皇帝赐给臣下花翎是非常审慎的,乾隆至清末被赐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傅恒、福康安、和琳、长龄、禧恩、李鸿章、徐桐七人,被赐双眼花翎的约二十余人。
提示
清朝爵位中最为显贵的亲王、郡王、贝勒,按清初的规定是不戴花翎的。但乾隆年间,许多人以兼任内大臣等职务为由乞翎,因此之后亲王、郡王、贝勒开始佩戴三眼花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