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旧社人群属於泰雅族泽敖列亚族(Tseole)莫里拉系统(Mererax)的汶水群(Li-lax),或与大湖群合并统称为大湖群(Ma-ao)。口传历史中族人由大霸尖山经过大湖溪流域而至汶水流域,居住在浅山、丘陵交界处,有时也会至较低缓之平地进行生业活动。後因汉人驱迫,而重回汶水溪流域。Sikaan部落的祖先是住在大湖溪的细道邦社(Sakuhan),後来移居至沙核暗社东方山坡上。西元1903年因为社人袭击汶水隘勇线,因此遭到日本搜索队的追捕,越过东洗水山至大安溪支流北坑溪中游左岸居住,之後才又迁回。因此整体来看,这个旧社历史约有一百年左右。Tauen部落的历史应该比Sikaan部落早,二者以婚姻关系加强彼此的合作。但在1903年时,与Sikaan社相同,族人大批避居东洗水山东麓的高地。之後Tauen社民迁回故地时,有向下移居的趋势,结果集中在现今砂埔鹿上聚落。1940年代雾社事件之後,也有部分霞喀罗群(Sykaro)族人聚集於此,取得Sikaan社的土地,从事水田、旱田混合耕作的生业活动,形成汶水群、霞喀罗群共居的状态。日治末期两社人也曾向八卦溪下游拓植,在汶水溪与支流八卦溪会合处东北约两公里之处建立两小社,名为陀诺克(Toanok)与马拖扬(Mataonayan)。目前的砂埔鹿聚落名为Kuwis-awy,意思是被awy长老发现的险峻山谷。
根据刘益昌与吴佰禄的调查(1994),Tauen旧社後裔之建筑部分仍留有1970年代的痕迹,具有强烈的客家建筑风格,但是竹林中更早期的遗留则已消失。Sikaan部落的遗留则因霞喀罗群的拓植而遭到破坏,砂埔鹿下聚落的建筑几已全部翻新为1970年代之後的水泥建筑。但於现聚落东北侧标高七百四十五公尺棱线下,靠近山顶的缓坡平台上,发现比泰雅族汶水群时代更早的文化遗留,在聚落西面的开垦地缓坡上,也发现三处属於开垦地或小型居住区类型的考古遗留。按族群历史推测,此地可能有赛夏族早期的活动痕迹。因此就文化意义上来看,或许可从这个旧社遗址来探讨赛夏族、泰雅族两族群间的接续与接触形式。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