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人文 > 历史知识 > Mukeraka旧社

Mukeraka旧社
2011-12-02 10:10:26   来源:   点击:

    此旧社行政区上隶属苗栗县泰安乡梅园村。海拔高度约一千四百五十公尺,周围有日向驻在所与雪见驻在所。主要分布区域为北坑溪流域中、下游一带,其中雪见一带有保留地,但大部分为竹东事业区之杉木林班地,林木、植被茂密,其中有颇多地势险要的小平台。雪见位於东流水山向河倾斜的坡面中点,较缓和的平台上,附近即是泰雅族人主要的聚居地。所在地向东、南两面倾斜,向东倾而离水较近者称Sala,向南倾而离水较远者称Wanbala,後者为人口最密之处。其中也有因垦地而越过北坑溪支流到对岸幸园一代开垦的族人,其间形成一个个小聚落,并与北方的Rokaho社民共同於此开垦。同样也有因腹地太小,部分族人转而往日向一带,形成另一些小聚落。因此整个Mukeraka旧社呈现一种分散居住的状态。由司马限林道至东流水山下转入小径,步行约二小时可抵达Sala。

    Mukeraka旧社属於泰雅族霞喀罗群(Syakaro)的塔给罕(Tagehen)社的後裔,原居於苗栗县五峰乡桃山村东方。长老克明马来(Kumin-Mari)率领众人建立本社,位置在Rokaho社稍南之处。雾社事件後,居民四散,有的迁回原居地,有的移至天狗、大安部落或翻越北坑山至汶水溪的锦水村砂埔鹿下聚落等。1932年沙核暗社(Saxoan)重建时,就有一大部分是Rokaho的居民。本社分为五个小聚落,散居在日向至幸园一带,以雪见为核心。因为要在混杂的部族间找寻适合的耕地、居地与猎场,以小规模聚落迁徙方式进行的移居、混居情况明显。周围有其他泰雅族的支系居住,如卡拉排群(Karapai)的Mesigao社或今母依(Tsimui)社的Sigao小社族人等,彼此间交流频繁,有混居情形。国民政府时期已全部迁离,1946至1949年社民迁居至锦水村龙山聚落,族人在此旧社居住时间不超过一代。

    根据刘益昌与吴佰禄的调查(1994),由於探勘路径受限,幸园、雪见驻在所一带无法到达,因此以Sala为主。该聚落受天然破坏严重,竹、木腐朽,已不见昔日的生活遗留。雪见驻在所规模不会比北坑驻在所大,但因位於枢纽位置,又有学校设於此,因此整体规划较完整。目前驻在所本体有灰泥墙面尚保持完整,其余枪械室、制材所、养蚕场等都已被破坏。整体而言,因林班地的开发,使遗迹更行破碎,除了室内葬之外,有意义的原住民的生活遗留都已不复存在。雪见驻在所附近于日治时期末期曾发现考古遗迹,但现因地景无法观察得到。

    参考资料

    1. 廖守臣
    2. 1984 《泰雅族的文化—部落迁徙与拓展》 台北:世界新闻专科学校观光宣导科
    3. 刘益昌、吴佰禄
    4. 1994 《雪霸国家公园人文史蹟调查研究(一):大安溪上游部分》,内政部营建署雪霸国家公园管理处委托研究计画

相关热词搜索:[标签:关键词]

上一篇:〈救亡图存献议〉
下一篇:《岛夷志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