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书院位於艋舺(今台北市万华区),原名文甲书院(文甲与艋舺谐音)。道光十七年(西元1837年),淡水厅同知娄云议建书院於草店尾祖师庙北畔,未果;同年,绅民林国珯捐献地基在下嵌庄(即现址),以周智仁等人为董事,因控案延废,至道光二十三年(西元1843年),同知曹瑾才兴建完成。道光二十七年(西元1847年),闽浙总督刘韵珂来台巡视,将文甲书院改名为学海书院,而且由同知曹士桂亲自兼任院长。同治三年(西元1864年)进行重修,重修之经费除同知王镛拨罚款三百五十六圆外,其余一千四百五十八圆由担任院长的大龙峒举人陈维英劝捐。学海书院的创建与学田的设置由淡水厅主导,规模颇大,同治六年(西元1867年)同知严金清所设立的艋舺义塾与光绪五年(西元1879年)设置的淡水县儒学,皆附设於学海书院之内。学海书院经费虽丰,但在光绪十八年(西元1892年),原先淡绅胡焯猷、郭宗嘏捐充兴直堡、八里坌堡等大租款项归新竹明志书院之经费,因淡、新分治, 而该租项皆在淡邑境内,学海书院与新竹明志书院还曾为此发生争租案件。 日治初期,将书院充作日本陆军宿舍,1896年「国语学校」事务所曾经短暂迁移至学海书院内办公,1908年日人公开标售此地,由艋舺人士吴永富标得,当时有高姓族人商请转让,改建为宗祠,即今位於环河南路之高氏宗祠。 书院建筑原有三进,1974年环河南路进行拓宽,第一进之门厅乃缩退新建;目前高氏宗祠以学海书院之名义被指定为国家三级古蹟,除例假日外均开放参观,为现在台北市辖内唯一仅存之书院遗迹。
参考资料
- 林文龙,《台湾的书院与科举》(台北:常民文化出版,1999),页56。
- 王启宗,《台湾的书院》(台中:台湾省政府新闻处,1987),页69-70。
- 杨护源,〈北市书院初探—以学海书院为中心〉,《台北文献直字》128期(1999年6月),页87-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