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人文 > 历史知识 > 对渡口岸

对渡口岸
2011-12-02 10:22:51   来源:   点击:

    清代台湾与中国大陆通航的特设港口。1684年(康熙23年)清廷将台湾纳入版图後,运用特许航线的规划,让台湾的发展依附於福建,此即「对渡」政策。台、闽进行对渡的口岸,又称正口。

    1783年(乾隆48年)以前,台闽的对渡口岸有二:福建的厦门与台湾的鹿耳门。1784、1788年(乾隆49、53年)鉴於台湾中、北部土地渐辟,先後开放泉州蚶江与彰化鹿港对渡,福州五虎门与台北八里坌对渡。至此,台闽共有6个对渡口岸。1810年(嘉庆15年)清廷下令,台闽6处正口可自由通航,不拘对渡。因此,从厦门可对渡鹿港、八里坌,其他5个港口也可以互相通航。1826年(道光6年)清廷在台湾片面开放第7、8个正口:云林的五条港、宜兰的乌石港。

    在对渡政策下,除非从事偷渡与走私,否则船只都要照规定航行。由於对渡口岸的规定,清廷才能在正口强制船只执行「台运」的任务。

    1858年(咸丰8年)台湾开港,外国轮船可在安平、打狗(今高雄)、淡水、基隆入港贸易,使得台湾航运的主力,逐渐从帆船转移到轮船。透过轮船航线的开辟,台湾更可与大陆沿海的港埠互通。以往透对过渡将台闽局限在一起的作法,也显得毫无意义。1874年(同治13年)牡丹社事件後,在钦差大臣沈葆桢的奏准下,清廷废除实施近200年的对渡政策。

    中文关键字: 台运 , 正口 , 偷渡 , 走私 , 开港

    英文关键字Tai yun , legal port , Stow away , smuggling , impose to start market in port by treaty

    参考资料

    1. 许毓良。2001。〈清代台湾的文武口:兼谈「消极治台」说的适切性〉。收於《中国现代史专题研究报告(第22辑):台湾与中国大陆关系史讨论会论文集》。中华民国史料研究中心编。台北:中华民国史料研究中心。
    2. 林玉茹。1996。《清代台湾港口的空间结构》。「名山藏」6。台北:知书房。
    3. 林玉茹。2000。《清代竹堑地区的在地商人及其活动网络》。「台湾研究丛刊」。台北:联经。

    延伸阅读

    1. 许毓良。2003。《清代台湾的海防》。「东方历史学术文库」。北京:社会科学文献。
    2. 林玉茹、刘序枫主编。2006。《鹿港郊商许志湖家与大陆的贸易文书(1895-1897)》。「台湾史料丛刊」9。台北: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
    3. 卓克华。2007。《清代台湾行郊研究》。「扬智丛刊」47。台北:扬智文化。
    4. 戴宝村。2000。《近代台湾海运发展:戎克船到长荣巨舶》。「典藏台湾」1。台北:玉山社。
    5. 陈永源主编。2001。《澎湖将军一号沉船水下考古展专辑》。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

相关热词搜索:[标签:关键词]

上一篇:小齿拟皱唇鲨
下一篇:屏东龟山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