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匡悌 (1993)。《国立海洋生物博物馆基址龟山史前遗址调查评估报告》,高雄:国立海洋生物博物馆筹备处。
- 李匡悌(1994a)。〈龟山遗址出土的食用贝类及其相关问题的探讨〉,《田野考古》5(1):45-86。
- 李匡悌(1994b)。〈考古学研究与考古资料的处理与分析:以龟山遗址发掘为例〉,《台湾地区地方考古人才培训班第一期课程讲义》,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主办,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协办。
- 李匡悌(1994c)。《探讨台湾南端史前聚落的海洋适应:以龟山史前遗为例》, 高雄:国立海洋生物博物馆筹备处。銮鼻第二史前遗址为例》,高雄:国立海洋生物博物馆筹备处。
- Kuang-ti, Li (2003a)。 A Recent Study of Ceramic Remains from kuei-shan and Problems Relating to the Dispersal of Formosan Aborigines in Southern Taiwan. 台湾南岛文化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 2001.12.11。
- Kuang-ti, Li (2003b)
在日据时期,宫本延人(1931年)所撰述的〈台湾の先史时代遗迹の概要〉中,就曾提及在龟山发现遗留的事,之後金子寿卫男(1978年)亦报告了发现龟山遗址之事。1984~1985年间,李光周先生等人根据当地居民林清财的报导再次调查而发现,此後曾数度调查该遗址并进行试掘,其中出土的遗留有:铁器、陶器破片、带釉硬陶、陶纺轮、陶环、动物形陶偶,磨制石斧、骨制尖器、贝器以及各类动物骨骼及贝壳等。根据龟山遗址所出土的这些文化遗留,学者认为此遗址除了包括类似鹅銮鼻第二史前遗址(位於鹅銮鼻公园内)所发现的鹅銮鼻第三和第四史前文化相之外,还发现了当时唯一出现在台湾南部恒春半岛中的文化相,其文化内涵有异於其他文化,亦是台湾地区仅见的一处该文化的遗址,因此,李光周先生将此文化命其名为“龟山文化”(李光周等1985;李匡悌1994a、1994b)。从发掘探坑出土的贝壳所测的碳十四年代显示,龟山文化的年代为1,550±60B.P.(年轮校正年代1,530±41B.P.)(黄士强等1987)。龟山遗址出土的“龟山文化”遗留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陶器表面纹饰的特殊性,以人形纹饰最突出,除此之外还有各式几何形印纹、刺点及刻画纹等。李匡悌先生就曾撰文讨论过龟山遗址出土的陶器与民族志材料的理解,初步推断史前龟山文化与台湾南部现存的排湾族,源自於共有的早期南岛语族文化内涵(李匡悌2003a, 2003b)。
1992年,国立海洋生物博物馆筹备处选择在龟山西侧山麓的海岸低地上准备兴建博物馆,为了顾及是否有史前文化遗留分布在博物馆基地内,进一步了解龟山史前遗址的文化遗留分布范围和内容,因此委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李匡悌先生进行包括博物馆基址和龟山山丘的考古调查及试掘(李匡悌1994b:88)。由於龟山遗址位於海岸边,且出土许多贝壳,李匡悌先生则针对龟山遗址出土具有海洋性资源相关的遗留,探讨有关龟山史前文化、海洋性资源以及海岸聚落与海洋适应等问题做深入的研究(李匡悌1994a、1994b、1994c、1995)。
参考资料